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52ded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d

3.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课本、

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

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4.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除了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者

以外,儿童都能习得自己的母语,而且是自然、地道的语言,并同时能形成一定的

语言交际能力;学习相对说来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学习者

可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不一定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至于能达到说母语者水平的则为数更少。

(五)苏俄学者用“直觉掌握”和“自觉掌握”两个概念来表述“习得”和“学习”。

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而自觉掌握则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所表达

的内容。与之相关的是“直觉学习”,指的是单纯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自觉学习”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一、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统称

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 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

语言要素 语音 词汇 语法 文字

语用规则就是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

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

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言语交际技能就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四、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

第三节 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

一、第一语言学习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1.喃语阶段

2.独词句阶段

3.双词句阶段

4.电报句阶段

5.成人句阶段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反应论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后天形成

的一套习惯,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

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语言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而获得的,在刺激

—反应—强化以养成语言习惯的过程中,强化是非常重要的,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

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

(3)评价

第一,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句

话。第二,在刺激反映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第三,成人并不总是

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母亲不一定对孩子的每句话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

第一,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 力。

2.先天论

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

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语言习

的机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

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

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评价:先天论特别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的能力,是决定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先天论虽然并不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但环境只起到提供具体语言材料,触发

语言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相对说来这一作用是次要的。(1)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

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就是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