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复习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复习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7a9d35b90d6c85ec3ac675

英语:―three months and a half‖ 。

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常出现―三个月半‖这样的偏误;而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却极少出现three half months 的偏误。为什么呢?

因为―三个半月‖是有标记的,―半‖在时间单位词前,语义组合不符合一般认知规则。英语的表达法是无标记的,符合普遍语法规则。 六、汉外对比分析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使用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对一些具体语言项目进行考察,比如对某个语法点的研究。 *我是上星期回来了。

*明天我们吃饭以后再谈吧。

汉语补语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有学者将汉语补语跟外语中的相应成分对比,概括出下列几种情况:

1. 相同的语义,汉语用补语表达,外语用其他句子成分表达。如汉语―动词+时量补语‖经常对应于韩语的―时量状语+动词‖,导致一些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出现―我三年学习汉语了‖这类干扰性偏误。

2. 某一个意思,汉语用补语表达,外语融合在动词里边。如―动词+结果补语‖的―打破‖对应于英语的一个词break,导致一些英语母语者出现类似―我破了杯子‖的偏误。 七. 对比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预测和解释 局限性:

1. 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不一定造成负迁移,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也不一定产生正迁移。 2. 学生的偏误不仅仅是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第三节 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分析?

1.定义: 所谓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

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偏误分析的步骤

偏误分析一般有六个步骤,以下以语法偏误分析为例:

1. 语料的收集和选择

语料有自然语料(作文、对话录音等)和非自然语料(语音、词汇、语法练习等),要考虑样本的大小、类别(如口语还是书面语,随意语体还是谨慎语体)、一致性(学习者年龄、母语、学习阶段)等因素。 2. 偏误识别

第一,要区分“失误”(lapse)和“偏误”(error);后者是缺乏语言能力造成的,前者是一时疏忽引起的。区分二者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出现频率的多少。偶尔出现,可能是失误;出现较多,可能是偏误。二是生成者能否自己纠正。可以自纠是失误,不能自纠是偏误。偏误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后者。 失零星的,没有规律,不误 代表缺乏能力 偏系统的,有规律的,代产生原因:心不在焉或者情绪激动等 产生原因:语言能力不失误后,当事人很快就表现问能意识到可以加以改正 题 当事人可能意识不到,能力问误 表语言能力的不足 足。 一般也不能改正 题 第二,要区分“显性异常”(overtly idiosyncratic)和“隐性异常”(covertly idiosyncratic),也可称为“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显性偏误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如“他破了杯子”,“这双鞋子一点大”。隐性偏误从一个句子内部看可能没有语法毛病,但放在上下文或者语境里就有问题了。再如,“他去了两个小时了,怎么还不来?” 3. 偏误点的确定和纠正 4. 形式分类

形式分类有两种方法。第一,从传统的语法范畴(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对比偏误形式跟正确形式,概括两者区别。这一般分为五类:误加(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遗漏(他在广州住了六月。),错位(小王比较跑得快。),误代(小李通常迟到。),杂糅(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多了)

所谓杂糅,是指两个句式混在一起,如最后一句,是“??更加幸福了”和“??幸福多了”的杂糅。

5. 偏误探源(偏误原因)

偏误的来源数以百计,这里只挑几个重要的谈谈: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也称语际干扰。

2)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也称语内干扰。偏误分析认为,初级阶段语际迁移起主要的干扰作用,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迁移逐渐成为语言偏误的主要因素。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

所谓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这是因为成年人抽象思维比较强,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已学到的目的语规则。

3)文化迁移

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学习造成干扰。文化因素的负迁移引起的语言错误有两类:一类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一类是语言形式没问题,但不得体。例如:外国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常用本国文化套用中国情况,只用姓招呼中国人。

4)学习语境

这里主要指课堂、教材、教师和社会环境。这是错误的第三个重要来源。教师的不正确解释和引导,教科书不科学的编排顺序都会造成学生的错误。

6.偏误评估

评价每一个偏误的严重程度。从严重程度看,偏误可以分成两类。局部性偏误,只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不影响整句理解,很容易纠正。整体性偏误,影响整句结构,理解困难,不容易纠正。

第四节 中介语

一、关于中介语

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目的语系统,该系统在语音、词

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不断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点

1.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2. 中介语是一个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3. 中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

4. 中介语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偏误,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正确因素。 5. 中介语既有总体特征,又带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 三、中介语的变异 1.社交情景变异

由于社交情景变化导致的变异,跟母语使用者的风格变异相似。 2.语境变异

语言的内部语境的变化导致学习者在本该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时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变异常用扩散模式(diffusion model)描述。 扩散模式,它将中介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习得阶段(两个自由变体无规律交替使用); 取代阶段(在一种语境中只用一种形式,在另一种语境中两个形式混用→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形式。)

四、中介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不少学习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遵循一种共通的途径,不受年龄,学习环境及母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顺序)实际上与中介语发展的连续体大致相同。 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各种不同的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 另一种是某个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 六、中介语的“化石化”:

中介语化石化研究是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

化石化(fossilization):Selinker认为化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训练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通俗一点说,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第五节 语言监控模式与文化适应模式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近二三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该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

(一)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成人的SLA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学习‖和―习得‖来获得语言能力。―学习‖和―习得‖之间有显著的区别,其区别如下表: 学习和习得的区别:

克拉申认为学习和习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知识获得方式 ,这两种方式之间是没有―接口‖的,也就是说―学习‖和―习得‖得到的知识是互相不能转化的,这就是他的著名的遭到许多学者质疑的学习和习得的―无接口‖观点。 (二)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所谓―监控‖就是用―学习‖得到的语言知识去调整和编辑―习得‖得到的言语知识的输出。它体现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内在关系。 监控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 1. 有足够的时间 2. 注意语言形式 3. 知道规则

Krashen认为监控的使用又可分为―监控过度‖、―监控不足‖和―合理监控‖。当然只有合理监控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目标。

(三)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型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由i+1构成的。i代表习得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只有语言输入满足i+1的条件时,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 他还认为,可理解输入的量要足够大,内容要相关而有趣,这样学习者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四)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人的心理有一些阻碍因素把语言知识阻挡―过滤‖掉了,这就是―情感过滤器‖。

―情感过滤器‖主要在三个方面与语言习得效率相关:学习动机、自信和焦虑感。 积极的学习动机、自信乐观的态度和比较放松的心情就会使得―情感过滤‖屏障较低,语言知识的吸纳就比较多,语言习得的效率也就相应比较高。 (五)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人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按一个可预测的共同的自然顺序进行的。 Krashen认为,自然顺序与教学顺序无关,与―情感过滤器‖也无关。 二、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theory)

文化适应模式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苏曼(J.Schumann)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模式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作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一)文化适应的涵义

所谓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schumann(1986)把文化适应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文化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