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7b90e7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f

不写这个0,商就缺少整数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如果更数学化地思辨商的整数部分是0,那就是由于被除数整数部分的“5”比除数6小,不够商1的缘故。计算5.7?6,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认识。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讨论“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因为个位不够商1,所以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上0,再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例题还要求根据“单价×数量=总价”验算三道题的除法计算。安排验算有两层意思:一是小数除以整数是新知识,想到的算法是不是正确,需要检验,这是应有的科学态度与作风。二是把整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扩展到小数乘法也可以验算小数除法,体现了小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例题的最后要求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以怎样计算”,帮助学生归纳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时三次除法的计算要点:一是小数除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笔算,商里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二是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下的数,应该在小数末尾添0继续除下去;三是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小于1,整数部分必须写0。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引导学生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得出结果。这些内容不仅是口算,还是以后探索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算法不可缺少的知识。两道例题设计了相似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可以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步感知。全体学生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比较各道算式中的乘数与积或者被除数与商,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算式和

得数整齐地写出来,便于学生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不能看错。

第二步,充实感性材料。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习能力。

二是每个学生都任意找几个小数,各人找的小数不同,全班的学习资源就会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所有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概括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式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步,总结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一方面概括了众多实例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另一方面为求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的积(或商)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总结规律的主体是学生,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二是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平要逐步提高。

第四步,逆向思考,加深理解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很快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相当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后者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进一步完善。两次“练一练”的第2题,根据乘数到积的小数点位置移动,说出另一个乘数是10还是100或1000;根据被除数到商的小数点位置移动,说出除数是10还是100或1000。这些都是需要逆向思考的题目。。这些题一方面有利于完整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了必要的知识准

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求积或求商,如果原有的小数位数够用,则很容易操作;如果小数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一个难点。针对移动小数点的难点,要指导学生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例3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例6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两道例题的改写方向刚好相反,改写方法也正好相反。改写时“怎样想”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例3,可以先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看到这些换算都是把较大单位千克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克的数量,都要乘进率1000,可以分别把2和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这些方法与经验应用到0.351千克=,克上去。“蘑菇”和“辣椒”两个小卡通的思考,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书写上有些不同。“蘑菇”列出乘法算式,在得数的后面写出改写后的单位“克”。“番茄”直接把0.351千克改写成351克,0.351和351必须分别写出各自的单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写形式。教学例6,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教学方法。

教学还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适当的时候归纳例3的特点与采用的方法: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可以“用较大单位数量的数乘进率”,;归纳例6的特点与采用的方法: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可以“用较小单位数量的数除以进率”,。另一件是在适当的时候把上述两种改写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两种改写的方向与方法。

例7计算3.8×3.2,要求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然后进行笔算。这里安排估计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不会笔算3.8×3.2的时候,估算也能解决问题。仅仅是估算的得数不大精确,是近似数而已。二是估算结果虽然不精确,但接近精确值,它

能考量精确结果是不是合理。这道例题笔算得数是12.16平方米,和估算十多平方米相符,应该

是正确得数。

笔算3.8×3.2时,教材指出“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相乘,按整数乘法计算”。算出38×32的积以后,让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先后安排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7里,分析3.8×3.2的竖式与38×32的竖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虚线框里的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

在“试一试”里,计算3.2×1.15,要求学生在小数乘小数的竖式和整数乘整数的竖式之间,填出乘数的变化以及积的变化,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的基础上,比较各题中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从而发现规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求他们“说说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得出自己理解的、能直接应用的算法。计算小数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例10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列出算式7.98?4.2以后,我们要注意突出三点:第一,在新的计算情境和认知冲突中,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指点了计算小数除法的方向。第二,在竖式上按部就班地完成转化的操作,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就是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把4.2变成整数;再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划去7.98原来的小数点,点出移动后的小数点(就是被除数跟着除数也乘10)。第三,转化后的除法79.8?42由学生计算,商的小数点必须与被除数移动后的小数点对齐。在这一点上,学生可能有疑惑或困难,应及时提醒和帮助。

通过本单元例2和例5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如果位数不够,可以用“0”补足。只要把这些补“0”的方法应用到像例8和例11的计算中去,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