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7b90e7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f

“练一练”紧扣小数的意义而设计,数形结合,用正方形(或正方体)表示整数“1”。正方形(或正方体)被平均分成10、100、1000份,可以理解成把整数“1”平均分成

10、100、1000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既是正方形(或正方体)的十分之七、百分之四十三、千分之九,也是整数“1”的十分之七、百分之四十三、千分之九。再次体现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使小数概念更加概括、更加抽象,并且初步沟通了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例2教学小数的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教学小数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分两步教学这个知识。

首先是教学计数单位和数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里涂颜色表示0.6和0.06,启发学生联系操作的过程明确:感受0.6里面有6个0.1;0.06里面有6个0.01。然后提出“1里面有几个0.1,0.1里面有几个0.01”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图形或联系具体数量进行思考。在弄清楚上述两个问题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类推:0.01里面有多少个0.001,并可引导逆向思考:多少个0.1是1,多少个0.01是0.1等。至此,我们可以总结: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而且它们分别是小数不同数位上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有哪些数位,它们的顺序又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意义接受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同时,继续联想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

然后是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看看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思考“1里面有几个0.1”“0.1里面有几个0.01”这两个问题,借助图形直观,理解1和0.1、0.1和0.01等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并类推出0.01和0.001间的进率也是10,从而形成“每相邻两个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认识,把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小数。

这道例题安排的0.6和0.06是两个不同且具可比性的小数,有利于巩固小数的意义,形成新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

例3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联系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的意义。 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是新知识,能整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体验小数的意义。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要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是百分位、千分位??要说清楚各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怎样的单位。这样的分析与整数的组成很相似,只是数位不同、计数单位不同而已。同时我们要应用不同角度来理解小数的组成,比如2.36,我们可以说它是由2个一,3个十分之一,6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也可以说它是由2个一,36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当然还可以说它是由236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学了小数的性质后,还可以表达为2360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对小数组成方法的不同表达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

小数的读法也是例3的教学内容,通常,先读整数部分,再把小数点读成“点”,然后读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说出各个数字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只要顺次读出各个数位上的数(不说出计数单位)。

写小数,也要先写整数部分后写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地写。应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小数点,把它写成“小圆点”,位置在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中间,稍偏下一些。

教材把数位顺序表留给学生填写,是考虑到亲自填表比看现成的表格效果会好得多。其中整数部分已经写出的个位和计数单位“一”,能引起对整数数位顺序的回忆,有助于启发他们接着写出十位、百位、千位??及其相应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已经写出的两个数位及计数单位,落实了前面教学的数位知识,继续写出两个数位和计数单位,小学阶段掌握这四个小数的数位就够了。把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以后,要围绕下面两点组织练习:一是数位的排列顺序和各个数位的所在位置。如,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个位起往什么方向依次排列,小数部分的数位呢,又

如,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什么数位,左边第一位呢,再如,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计数单位各是多少,二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如,1个千是几个百,10个十是几个百,又如,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再如,个位与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各是什么,进率是几,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试一试”和“练一练”里大多数都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整数部分或者是0,或者不是0。选择这些小数,是为了巩固小数概念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8个十分之一、8个百分之一、8个千分之一应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既应用了小数概念,又加强了对小数意义的体验。三个“8”分别写在不同数位上面,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高位到低位逐位分析1.45的组成,不仅练习了数位顺序和相应的计数单位,而且体验了这个小数的意义。看图写出2.18、1.04稍难一些,应帮助学生看懂两点:一是每个正方形都表示“1”,2个涂颜色的正方形表示“2”。二是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可以在十分位上写1或几;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一份或几份表示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可以在百分位上写1或几。

练习五配合三道例题的教学,以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把小数的读、写知识有机结合进去。

第二段例4——例9教学小数的性质。例4和例5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例6应用小数性质改写小数,例7—例9也都是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教学。

例4例5联系具体事实,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4里,铅笔的单价0.3元,橡皮的单价0.30元,要解决的问题是“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相等吗,”即“0.3和0.30相等吗,”这时我们既可以联系购物经验,

0.3元和0.30元都是3角,能够得出0.3元=0.30元。又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里,能够看到3个0.1等于30个0.01,即0.3=0.30。学生具有上述的经验和知识,在0.3元和0.30元是否相等的问题情境里,会得出相等的结论,初次接触小数末尾多个0与少个0的现象,发现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例5看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根据小数的意义,0.1米是1/10米,即1分米;0.10米是10/100米,即10厘米,0.100米是100/1000米,即100毫米。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米,0.10米,0.100米。又一次接触小数末尾添上0和去掉0的现象,发现小数的大小相等。

回顾例4和例5里的两组等式,都是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是小数的大小相等。由此得出“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学生习惯于从左往右观察0.3=0.30和0.1=0.10=0.100,容易看到小数末尾添上0。教学应引导他们继续从右往左观察等式,体会什么是小数末尾去掉0。

“练一练”在数轴上体验小数的性质。因为数轴上表示0.10和0.1的是同一个点,表示0.20和0.2的也是同一个点??这就直观表示出0.10=0.1,0.20=0.2??再次表明了小数的性质。

例6为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初步应用小数性质而编排,着力对小数“末尾”的体验。

情境中的食品价钱都是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各个小数里都有“0”,有些“0”在小数的末尾,有些“0”不在小数的末尾。判断“哪些0可以去掉”,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小数“末尾”的含义。在这道例题中还能体验,去掉小数末尾的“0”,非0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变,因而不改变小数的组成,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如果去掉小数中间的“0”,非0数字所在数位发生变化,这就改变了小数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