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提纲附内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细胞生物学提纲附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9065e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9

膜成分:①重新利用;②被溶酶体降解

细胞核与细胞遗传: 1.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

核膜(外核膜、内核膜、核周隙、核孔、核纤层);核仁;染色质;核基质 2. 核被膜的超微结构

外核膜:来源于内质网,附有核糖体。 内核膜:与外核膜平行排列,无核糖体 核周隙:宽20~40nm,与ER腔相通。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核孔:物质运输的通道

3.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在孔的周围有一层贯穿核内、外膜的环状结构的环,构成核孔的外壁。环状结构的本身是由上、下两圈,各8个对称分布的圆形小体所组成,圆形小体在电镜下为丝状结构,在小体之间充满电子密度高的不定形物质。核孔与环状结构统称为核孔复合物。 通过核孔的物质运输与信号序列有关 4. 核纤层的结构和功能

核纤层:核纤层蛋白(lamin)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紧贴核膜内层;核纤层蛋白是一类中间纤维蛋白,分A、B、C三种类型。

功能:①与核膜的重建及染色质凝集有关;②为核被膜提供支架,与细胞核构建有关;③参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5. 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由多个核小体连在一起形成的纤丝状结构--一级结构压缩7倍 螺线管--二级结构压缩6倍 超螺线管--三级结构压缩40倍 染色单体--四级结构压缩5倍

DNA总共压缩了8 000~10 000倍。 6.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异同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螺旋化程度小,呈分散状态大,呈凝集状态 折光性强弱

染色不易染上染料,染色浅易染上染料,染色深 分布位置多在核中央多在核内膜边缘 转录活性活跃低转录活性 7. 核仁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核仁组织区(纤维中心);纤维成分(致密纤维组分);颗粒成分;核仁周边染色质。 功能:①转录rRNA;②rRNA的加工;③核糖体大、小亚基前体的组装;

线粒体:

1.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4 结构) 内膜:标志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 外膜: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膜间隙:标志酶腺苷酸激酶 基质(内室):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2. 葡萄糖彻底氧化的主要过程和位置(3 阶段)

①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的转运、糖酵解过程(胞质-线粒体)】;②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③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3.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①环形DNA;

② 70S核糖体,对氯霉素敏感,对放线菌酮不敏感; ③RNA聚合酶可被利福平、链霉素等抑制;

④tRNA和氨酰基-tRNA合成酶不同于细胞质中的; ⑤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为N-甲酰甲硫氨酸。 4. 线粒体增殖方式

新线粒体来源于线粒体的分裂(间壁分离、收缩后分离、出芽-酵母和藓类植物)8 5. 呼吸链概念、组成顺序及功能

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利用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顺序:①复合物Ⅰ-CoQ-复合物Ⅲ--复合物Ⅳ;②复合物Ⅱ-CoQ-复合物Ⅲ--复合物Ⅳ 功能:进行电子传递、H+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和ATP 6. 构成呼吸链的复合体(4 复合体) 复合体Ⅰ(NADH脱氢酶)、Ⅱ(琥珀酸脱氢酶)、Ⅲ(细胞色素c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7. 主要呼吸链(2 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复合物I-III-IV组成,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 FADH2氧化呼吸链: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细胞骨架:

1. 细胞骨架的概念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是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它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与外侧的细胞膜和内侧的核膜存在一定的结构联系,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2. 细胞骨架的分类以及特点

微丝,又叫肌动蛋白纤维,是由肌动蛋白构成的两股螺旋形成的细丝,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单体构成的基本组件形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中间纤维,又叫中间丝,粗细位于微丝和肌球蛋白粗丝之间,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三种骨架系统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种。 3. 微管的存在形式和组成成分

存在形式:单管:质膜下的微管,不稳定 二联管:鞭毛、纤毛的杆部,稳定

三联管:中心粒、鞭毛、纤毛的基体部,稳定 组成成分:微管蛋白构成,包括微管蛋白α、β、γ。 4. MTOC

微管组织中心:活细胞中,微管组装时,总是以某部位为中心开始聚集,这个中心称为微管

组织中心,包括中心粒、星体和动粒等. 微管组织中心决定细胞微管的极性,微管的负端指向微管组织中心,正端离开微管组织中心。 5. 微管的功能和特异性药物

功能:①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②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形成;③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④为细胞内物质运输提供轨道(膜泡运输,马达蛋白)。 敏感药物:紫杉酚(加速聚合);秋水仙素(解聚);长春碱(抑制聚合);nocodazole(阻断聚合)

6. 微丝的形态、化学组成和功能

形态:在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细丝,实心纤维,直径5~7nm,成束或弥散分布。

化学组成:G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 功能:①形成应力纤维(stress fiber):结构类似肌原纤维,使细胞具有抗剪切力。②形成微绒毛。③细胞的变形运动。④胞质分裂。⑤顶体反应(海胆);⑥其他功能:抑制微丝的药物(细胞松弛素)可增强膜的流动、破坏胞质环流。 7. 微丝特异性药物

细胞松弛素:结合在微丝的正端,阻抑肌动蛋白聚合,并将聚合的肌动蛋白临界浓度提高,最后导致微丝的解聚。

鬼笔环肽:它能与微丝强烈亲合,结合在微丝中actin亚单位之间,并有稳定微丝、抑制解聚和促进微丝聚合的作用。且只与F肌动蛋白结合,而不与肌动蛋白结合。 8. 中间纤维的形态和分类

形态:①中空管状结构;②结构极稳定

分类:①角蛋白纤维:上皮细胞、毛发、指甲。②神经元纤维:神经元轴突等。③波形蛋白样纤维:间质细胞、肌肉细胞、胶质细胞等。④核纤层蛋白:细胞内层核膜。 9. 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

(1) 二聚体(两相邻亚基对应α螺杆区形成双股超螺旋)。 (2) 四聚体亚单位(指向相反的超螺旋二聚体交错排列而成)。 (3) 八聚体原纤维(四聚体组装成)。

(4) 中空管状中间丝(八聚体疏水侧面相互作用组装成中空管状的中间丝)。 10. 中间纤维的生物学功能 (一)细胞内支撑作用

(二)参与相邻细胞间、细胞与基膜间的连接 (三)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物质运输 (四)与细胞分化有关

核糖体和内膜系统: 1. 内膜系统特点和概念

概念:指位于细胞质内在形态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吞体、分泌泡、各种转运囊泡及核膜等。?Except 线粒体】 2. 多聚核糖体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概念: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的进行肽链合成,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意义:①同时合成多条肽链;②不论多肽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或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多肽分子数目都大体相等(对mRNA的利用及对其数量的调控更为经济

和有效)。

3. 核糖体的功能位点

①mRNA结合位点;②P位,又称供位或肽酰-tRNA位;③A位,又称受位或氨酰-tRNA位;④E部位,位于大亚基上,是tRNA脱离核糖体的部位;⑤T因子位,即肽基转移酶位;⑥G因子位,是GTP酶位。 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①氨酰-tRNA的合成;②肽链合成的起始;③肽链的延伸;④肽链合成的终止及释放 5. 内质网的分类

根据有无核糖体附着,可将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rER)--有、滑面内质网(sER) 6. 粗面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信号肽与SRP结合→肽链延伸终止→SRP与受体结合→SRP脱离信号肽→肽链在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同时信号肽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腔→信号肽切除→肽链延伸至终止→翻译体系解散。

7. 高尔基复合体组成、极性及其功能

组成:①大囊泡(扁平囊周边或局部球状膨突脱落形成);②扁平囊(凸面:形成顺面、凹面:成熟反面);③小囊泡(由rER'芽生'而来)

极性:①结构上的极性:高尔基体的结构可分为几个层次的区室;①靠近内质网的一面称为顺面,或称形成面;②高尔基体中间膜囊;③靠近细胞质膜的一面称为反面高尔基网络。 ②功能上的极性:高尔基体执行功能时是\流水式\操作,上一道工序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功能:1、分泌蛋白的加工、浓缩、储存和运输;2、溶酶体的形成;3、参与糖蛋白、糖脂、多糖等的生物合成;4、对蛋白质加工、浓集、分选并运输到各自目的地。5、参与膜的转化 8. 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

?附着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9. 分子伴侣的概念

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10. 蛋白质糖基化类型及生物学意义

类型:①N-连接的加糖:发生在内质网腔内。②O-连接的加糖:发生在高尔基复合体内 意义:1、使蛋白质能够抵抗消化酶的作用. 2、赋予蛋白质传导信号的作用.

3、某些蛋白只有在糖基化以后才能正确折叠. 11. 溶酶体结构特点、分类及功能 结构特点:是一层单位膜围界而成的球形成卵圆形囊状结构,大小不一,常见直径在0.2~0.8μm之间,最小的为0.05μm,最大可达数微米。内含物的电子密度较高。含丰富的酸性水解酶。

分类:①内体性溶酶体:运输小泡与胞内体合并而成。②吞噬性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与含有底物的小泡融合而成。③残余体:含有残余底物的溶酶体脂褐素、髓样结构、含铁小体 功能:1.细胞内消化作用 2.细胞外消化作用 3.自溶作用 12. 自噬、异噬、自溶作用的概念

自噬作用:内体性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消化分解由于病理或生理因素而被损伤、破坏或衰老的细胞器的过程。

异噬作用:溶酶体对细胞外源物质的消化作用称为异噬作用

自溶作用:细胞内溶酶体的膜破裂后,内含的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中,导致细胞本身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