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医学细胞生物学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1a6525dd3383c4ba4cd201

(第1-3节)

一、填空

A-五-1. 细胞膜的最显著特性是 和 。

A-五-2. 生物膜脂在正常生理温度下以 态存在,随着温度的上升或下降可发生状态的改变,这种变化称 。

A-五-3.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有 、 、 。

A-五-4. 动物细胞连接有 、 、 等几类,其中 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A-五-5.按照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膜蛋白存在的位置,可分为 、 、 三种。

B-五-6. 在正常生理温度下,膜脂呈 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中,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 (大或小)。

?B-五-7. 细胞膜中所含有的主要脂类为 、 、 ,它们都是 分子。

B-五-8. 质膜中 、 和 等成分是具有双亲性的分子。

?C-五-9. 真核细胞膜中有四种主要的磷脂分子: 、 、 和 。 C-五-10. 膜脂的分子运动方式包括:旋转运动、 、 和 。

?C-五-11.点状桥粒的主要结构包括:①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③____ ____________。

D-五-12.改变溶液温度或离子强度就可以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的膜蛋白是 ,用去垢剂处理才能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的膜蛋白是 。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A-五-1. 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A 蛋白质和水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蛋白质和脂类 D 脂类和糖类

A-五-2. 膜脂中最多的是( )。

A 脂肪 B 糖脂 C 磷脂 D 胆固醇 ?A-五-3. 下列哪种结构不是单位膜( )。

A 细胞膜 B 内质网膜 C 细胞外被 D 线粒体外膜 A-五-4. 细胞膜性结构在电镜下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电子致密层中夹一层疏松层,称为( )。

A 生物膜 B 质膜 C 单位膜 D 板块模型 A-五-5.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哪项有误( )

9

A 镶嵌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 B 含胆固醇 C 含糖脂

D外周蛋白在外表面

A-五-6.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规律是( )

A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内、外两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中央 B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内侧

C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内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外侧 D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中央,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内、外两侧 A-五-7. 生物膜是指( ) A 单位膜

B 蛋白质和脂质二维排列构成的液晶态膜 C 包围在细胞外面的一层薄膜 D 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总称

A-五-8. 生物膜的主要作用是( )

A 区域化 B 合成蛋白质 C 运输物质 D 合成脂类 A-五-9. 细胞膜中蛋白质与脂类的结合主要通过( )

A 氢键 B 离子键 C 疏水键 D 非共价键 A-五-10. 目前得到广泛接受和支持的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是( ) A 单位膜模型 B 片层结构模型 C 流动镶嵌模型 D 以上都不是

A-五-11. 由Singer和Nicolson提出的( ),能够很好地解释生物膜的分子结构,并获得1972的诺贝尔奖。

A 片层结构模型 B 单位膜模型 C 液态镶嵌模型 D 脂筏模型 A-五-12. 在电子显微镜上,单位膜为( )

A 一层深色带 B 一层浅色带

C 一层深色带和一层浅色带 D 二层深色带和中间一层浅色带 A-五-13. 膜结构功能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 )

A 膜中蛋白质的组成 B 膜中糖类的种类

C 膜中脂类与蛋白质的关系 D 膜中脂类和蛋白质的比例 A-五-14. 生物膜的液态流动性主要取决于( )

A 蛋白质 B 多糖 C 脂类 D 糖蛋白 A-五-15. 在相变温度范围内,下列情况中使得膜的流动性增大的是( ) A 胆固醇含量高 B 脂肪酸链越短 C 脂肪酸链饱和程度越高 D 温度越低

A-五-16. 其他条件相同时,在( )情况下膜的流动性较高。 A 胆固醇含量高 B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C 长链脂肪酸含量高 D 在生理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 A-五-17.从上皮细胞的顶端到底部,各种细胞表面连接出现的顺序是( ) A 紧密连接→粘合带→桥粒→半桥粒 B 桥粒→半桥粒→粘合带→紧密连接 C 粘合带→紧密连接→半桥粒→桥粒

10

D 紧密连接→粘合带→半桥粒→桥粒

A-五-18. 细胞内中间纤维通过( )连接方式,可将整个组织的细胞连成一个整体 A 粘合带 B 粘合斑 C 桥粒 D 半桥粒 A-五-19. 下列细胞连接中,具有介导细胞间通讯功能的是( ) A 封闭连接 B 锚定连接 C 间隙连接 D 桥粒

A-五-20. 有肌动蛋白参与的细胞连接类型是( )

A 紧密连接 B 桥粒 C 粘合带 D 间隙连接 A-五-21. 以下哪种细胞结构中不含核酸( )

A 细胞核 B 细胞膜 C 线粒体 D 质粒 A-五-22. 动物细胞质膜外糖链构成的网络状结构叫做( ) A 细胞外被 B 微绒毛 C 膜骨架 D 脂筏 A-五-23. 跨膜蛋白属于( )

A 膜整合蛋白 B 外周蛋白 C 脂锚定蛋白 D 脂蛋白 A-五-24. 不是细胞膜上结构( )

A 内吞小泡 B 又被小窝 C 脂筏 D 微囊 A-五-25. 下列细胞连接中,不属于锚定连接的是( )

A 桥粒 B 半桥粒 C 紧密连接 D 粘合带 A-五-26. 与桥粒相连的纤维是( )

A 微丝 B 微管 C 中间纤维 D 以上都不是 A-五-27. 与黏合斑相连的纤维是( )

A 微丝 B 微管 C 中间纤维 D 以上都不是

A-五-28. 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是连接子,每个连接子由( )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白亚

单位环绕

A 4 B 6 C 8 D 12 A-五-29. 细胞质膜上一般不含的成分( )

A 胆固醇 B 甘油磷脂 C 三羧酸甘油 D 神经节苷酯

A-五-30. 细胞膜有能量交换、物质运输、信息传递三种主要功能,这些功能与组成膜的哪

种物质有直接关系( )

A 磷脂 B糖类 C 蛋白质 D 固醇

A-五-31. 用两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子分别标记两个细胞质膜中的脂类分子,再将两个细胞融

合,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两种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质膜上,这表明了组成质膜的脂分子( )

A 在双层之间做翻转运动 B做自旋运动 C 尾部做摇摆运动 D 沿膜平面做侧向运动 A-五-32. 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A 蛋白质和核酸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蛋白质和脂类 D 糖类和脂类

A-五-33. 关于细胞膜上的糖类不正确的描述是( )

A 质膜中的糖类含量约占质膜重量的2%-3% B 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

C 糖蛋白和糖脂上的低聚糖从生物膜的胞质面伸出 D 与细胞免疫、细胞识别及细胞癌变有密切关系 A-五-34. 关于生物膜不正确的描述( ) A 细胞内所有的膜厚度基本相同

11

B 同一细胞不同部位的膜厚度不同

C 同一细胞不同细胞器的膜厚度不同 D 同一细胞器不同膜层厚度不同

A-五-35. 下列不是动物细胞表面结构( )

A 细胞外基质 B 细胞外被 C 胞质溶胶 D 细胞连接 B-五-36. 生物膜的各种成分中不属于双亲性分子的是( )

A 磷脂 B 胆固醇 C 跨膜蛋白 D膜周边蛋白 B-五-37. 细胞膜中,膜蛋白的主要运动方式为( )

A 旋转运动 B 左右摆动 C 侧向移动 D 翻转运动 B-五-38. 决定红细胞血型的物质是( )

A 糖脂 B 磷脂 C 血型糖蛋白 D 胆固醇 B-五-39. 正常细胞质膜上磷脂酰丝氨酸的分布( )

A 在脂双层的内外两层大致相当 B 主要分布在脂双层内层 C 主要分布在脂双层外层 D 无分布

B-五-40. “细胞融合免疫荧光法”作为一项经典实验,可以证明( ) A 蛋白质在膜层中的侧向移动 B 蛋白质在膜层中的旋转运动 C 脂类在膜层中的侧向移动 D 脂类在膜层中的旋转运动

B-五-41. 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往往与膜功能的复杂性是成正比的。请根据这一规律,推测下列生物膜中,蛋白质/脂质比最大的是( )。 A 神经髓鞘 B 人红细胞质膜 C 线粒体外膜 D 线粒体内

B-五-42. 下列细胞连接方式中,( )在构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中起重要的选择性屏障作用。

A 封闭连接 B 粘合带 C 桥粒 D 通讯连接 B-五-43. 在桥粒和半桥粒的连接中,连接的是细胞骨架中的( )。 A 微丝 B 微管 C 中间丝 D 以上都有 B-五-44. 在细胞外基质中将各种成分组织起来并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是( ) A 胶原 B 蛋白聚糖 C 纤连蛋白 D 中间纤维 B-五-45.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 )附着在培养瓶上。 A 粘合斑 B 粘合带 C 桥粒 D 半桥粒 B-五-46. 在下列蛋白中,除( )外,都是粘合带所需要的。

A 跨膜蛋白 B 细胞内附着蛋白 C 肌动蛋白 D 中间纤维 B-五-47. 植物细胞间有独特的连接结构,称为胞间连丝,其结构( ) A 类似于动物细胞的桥粒 B 类似于间隙连接 C 类似于紧密连接 D 不是膜结构

B-五-48. 介导高等植物细胞间物质交换的细胞连接方式是( ) A 胞间连丝 B 锚定连接 C 化学突触 D 紧密连接 B-五-49. 受体的跨膜区域通常是( )

A α-螺旋 B β-折叠 C U-形转折结构 D β-片层 B-五-50. 膜周边蛋白和脂类的结合主要通过( )

A 共价键 B 氢键 C 离子键 D 非共价键 C-五-51. 由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细胞膜上最显著的差异为(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