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不公引发的阶层固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教育不公引发的阶层固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精选教育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510cb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6

要途径,是提高社会地位、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来看,教育不公平现象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排他性的特点,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已日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这种不公平对复制社会的不平等,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上文分析的教育不公加剧阶层固化的表现,本文也将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化解阶层固化。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做到公平公开,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1.对教育机会要公开公平,取消各种不平等的门槛。对竞争性的机会一定要公平公开,保证每,个孩子都站在同,教育起跑线上,杜绝出现各种拼家庭背景、拼人脉关系入学的现象存在。建立全员监督机制,对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固有的社会资本抢夺优质教育资源现象进行严厉打击。清理并取消对农村和弱势地区学生的歧视性规定,同时取消一些明显有利于城市学生的优惠政策,如某些特长加分、获得省市优秀加分等。值得重视的是要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入学的各种门槛限制,保障其子女拥有和城市家庭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实行优秀教师校际、城乡之间的轮换制度。重点学校往往凭借丰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教学设施以及优质的生源吸引着广大优秀教师任教,使得贫困弱势地区的学生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

硬件设施都处于劣势地位。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择校热”实质上是对优秀教师的选择热。实行优秀教师校际、城乡之间的轮换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到教育水平较低的学校任教,给这些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提高其受教育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应对参与交流轮换的教师进行财政上的倾斜,加以财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证该制度的贯彻实施。

3.加大对教育贫困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农村相比城市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师资力量也远远优于农村。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同时还应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对教师进行一些政策上的补贴,用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扎根基层。

(二)在高等教育阶段,完善就业环境,降低教育成本,扩大对贫困地区的招生比例

1.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降低教育成本。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就是教育成本高,特别是理科专业,很多底层社会家庭为培养一名大学生几乎是倾其所有。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将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对其进行投资,从而降低教育成本,减轻社会底层的经济负担。设立科学的贫困帮扶制度,制定一套分贫困等级的评估系统,根据贫困学生相应的等级来加以帮扶。学校和学院设立勤工

俭学部门,公开招收贫困学生,让其以劳动换取工资,如此能起到很好的励志作用。降低教育成本,让底层社会成员上得起大学,为改变其社会地位、实现向上流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2扩大对农村和弱势地区学生的招生比例。中国的教育资源一定要大力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投入,让农村和边远地区孩子接触世界,进入大学,实现向上流动。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其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和城市学生同台竞技时处于劣势地位,适当的财政倾斜反而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因此要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名额,让更多优秀的底层社会成员进入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培训。重点院校应积极效仿清华、人大为贫困地区学生划定单独的分数线或者制定单独的能很好检测其能力的考题,以此为他们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同时也要对符合定向招生资格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防止出现浑水摸鱼、占用贫困生升学名额的现象。

3完善就业环境,打破就业潜规则。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这样能给底层社会成员提供更多能通过高等教育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重新建立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同时,政府应大力规范就业市场,打破就业上的潜规则,打破就业地域、户籍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企事业单位应将学生的学业成就、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录取标准,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应聘者,禁止出现送礼、拼人脉关系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