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技巧 - 转自QZZN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行测言语理解技巧 - 转自QZZN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5cc90a01f69e31433294d3

秀士言语——无双剑

[再好的剑术,也要深厚的内功做基础——这基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广泛的阅读,也是刻苦的训练。]

——其实,学习是很枯燥的。于是苦中作乐,就于几个月前,给自己的两招,起了个名字。真的天下无双么?其实只是个人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而已。登不得大雅之堂~

第一招:万法归宗——

言语题,找到主旨,主干,主题,中心;基本作对50%;

——强调的就是一个“主”,读一个选段,我首先想知道的是:作者谈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或者说:作者说这么多,究意想要表达什么?他叙述的主体,他的观点态度,他的目的——这些,都是一体多面的东西。

——关键,还是我所说的,读懂文段。

[当然,考试时如果真读不懂,就看有几个句子,都是用什么标点分割与联系的]——这样,从结构上,猜出作者叙述的主体是什么。

——万法归宗,四个字很简单,然而,它却是言语唯一的方法:其它多变的东西,都叫做技巧;然而,记性很差的我,是记不得那么多技巧的,也没功夫去套那些——于是心中只有“归宗”二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些纷繁复杂的技巧,于我,就只是浮云了。]

第二招,六脉神剑——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如果我们上来就能抓到中心,看得出选段在说什么,那自然好;然而,正因为我的语文水平,还不够高——有时候,正面实在是突破不了。

这时就要从选项着手:假设一个选项是正确的,然后去论证它,如果你觉得以某个选项为中心,在你心目中正常的行文与选段相合了,那么它就应该是答案,如果不合,那么,排除。

六脉神剑,直中要害,然剑走偏锋,自我损伤亦不小[——多数情况下,时间上耽误不起。] 所以,言语通常只一招,第二招,并不能多次使用。[按:言语部分如果没有超时~那么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适当提高正确率~]——这便是我唯一的技巧。 [以上——其实也都是废话,没什么用。]

这样说方法比较抽象,在下面我选了几个例子,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1、(2007年江苏)北京市采取的公交优先战略除了是为奥运会创造畅通的交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北京市居民的公交意识和某种程度上的公民意识,北京市居民的这两种意识塑造,对北京市的长远发展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

A.北京奥运会 B.奥运会的交通环境

C.北京人的两种意识 D.北京市公交的优先战略 【简单解释】:抓主干——即:

北京市采取的公交优先战略,有助于培养北京市居民的公交意识和某种程度上的公民意识, ——北京市居民的这两种意识塑造,对北京市的长远发展是一笔财富。 [除了是为奥运会创造畅通的交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显然前面已经被“除了”,后面才是更重要的主体~]

改换之后,显然是C——在谈“意识”问题,跟奥运,交通环境,公交什么的,都没有关系。

2、在心理层面上,中国人对自身的确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使生命受之于一个体细胞的“克隆”,可能使人们难以接受,并且失却对生命的神圣感。在技术层面上,有性繁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所包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基本上能够保证人类适应自然的生存条件;但是,“克隆人”在进化上的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而生存,人们还难以预料。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确切的是( )。

A. “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

B. 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与“克隆人”技术的冲突 C.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主要区别 D. 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的原因 【简单解释】:

问题是: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确切的是( )。 简单略读,可以发现,原文只有一个句号,两句话: 第一句说“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接受; 第二句说“在技术层面上难以接受;

——这样就可以得知:文段主要意思就是在两方面,人们都无法接受“克隆技术”的原因。 [注:克隆——意译:无性繁殖。] 答案是D;

[如果把握力不强:平时练习可以用排除法: 用第二招,选项论证:

如果A正确——那么应该这样说:“克隆”技术是一种先进技术,然而当前的XXX技术难题无法突破,这一难关让生物科技止步不前。难点关键在于——显然与文原是不相干的;

如果B正确——那么应该这样说:中国人的生命观是XXX,XXX,XXX;而克隆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它们之前存在什么冲突~ ——显然也是错的。

如果C正确——那么应该这样说:有性繁殖是……;无性繁殖是…… 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这更是离题大老远。 ——当然,考试不能这样做每个题,虽然反应起来并不慢,但是都这样做,时间也是不够的。] 3、《史记》中《公仪休嗜鱼》说的是,公仪休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有很多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他一概不收。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吃鱼却不收鱼?他说,我现在做丞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因接受了别人送的鱼而被免职,我从此就买不起鱼,也吃不起鱼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贪欲猛如虎,贪欲如洪水 B.人的性格各异,嗜好有别

C.做一个正直向上的人,首先要“寡欲” D.贪欲是把一个人推向不归路的“助推器” 【简单解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共三句话——

第一句:引出故事:讲故事,自然想说明一个道理:他为什么不收?说明什么? 第二句:代读者发问——其实这也是我们自然而然就想问的。 第三句:回答。

——把握结构和中心,应该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公仪休这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排他:

B讲人的性格、嗜好——至少要举“性格各异,嗜好有别”的多个人的例子。

A、 D都是在强调“贪欲”的危害,如果中心是这个,那么至少应该说公仪休“贪了之后”的结果,比如被免职之类,要用事实说话;

贪欲猛如虎,贪欲如洪水——文中要有贪欲让人悔之不及的后果;

贪欲是把一个人推向不归路的“助推器”——文中至少要有“公仪休”的不归路;可是事实上,人家活得好好的。

——这里面,他是自我控制住了,所以应该是“寡欲”。

4、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A.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B.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简单解释】: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这是一个难度较低的题目,因为直接问我们“列举事实”意在说明什么?比较单纯。 粗略扫一眼,文段就三句话三个例子,用分号隔开;提炼出共同点,就是答案。

1)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畜牧业农业并存; 2)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采集转化为畜牧业,并存的是农业;

3)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从前的人,从事以渔猎和劫掠;现在的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

可见,同样的地理环境下,人们从事生产的内容大有区别——即是D;

排他:

A迫使体现不出,略去;

B——如果这是答案,应该论述,自然环境变迁,尽管存在剧变,甚至变得恶劣,可是当在人依然艰苦奋斗,为美好的生活努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很多人会误选这项,其实是因为应试教育之下的历史盲现象;而这表面繁华的背后,全是鲜血~ 最后一句:澳洲以前生活着土著;后来生活着欧洲人——土著哪里去了?显然——被灭绝了,种族灭绝——这决不是“和谐相处”的例证。

5、有一些老东西虽粗糙,却有非凡的价值。特别是食物,愈粗糙的愈有益健康,像糙米胜过白米、黑麦面包胜过白面包、天然食品胜过加工食品。我们不断地把食 物做得精致,事实上是在为自己制造祸害。“过度加工”与“过度精致”的时代,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盲点,并把这些盲点传给下一代,误以为加工与精致是好的, 那些传统的、天然的事物反而被舍弃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越是粗糙的食物对身体健康越有益 B返璞归真是重要的养生之道

C“过度加工”时代,人们陷入“精即是好”的误区 D精致未必是好的,传统和天然的可能更有价值 【简单解释】:

有一些老东西虽粗糙,却有非凡的价值……误以为加工与精致是好的,那些传统的、天然的事物反而被舍弃了。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粗糙的未必不好,可能具有非凡的价值,下面举食物为例。最后再次重申一下。

A越是粗糙的食物对身体健康越有益——只出现在2、3句,其实,如果这是主要观点,而不是论据——那么至少要谈一谈,吃粗的有何好处,吃精的又有何害处?显然作者后面没谈; B返璞归真是重要的养生之道——养生的问题,没谈;

C“过度加工”时代,人们陷入“精即是好”的误区——最后一句前半,并且这是一个现象,一个事实,作为观点也不合适;再有,“过度加工”与“过度精致”的时代,原本是并列的,这个选项本身,就不够全面。

6、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 A.君子慎独

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D.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简单解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故事通常是要说明道理的,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好;如果实在猜不出,可以排除:[子罕以不贪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