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技巧 - 转自QZZN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行测言语理解技巧 - 转自QZZN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5cc90a01f69e31433294d3

13、商业设计也许越来越被赋予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价值,但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把产品的特质用艺术的方式展现给顾客。如果一项商业设计不能让人联想到产品并对之产生好感,即使它再精美、再具创意,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说到底,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我们不想被一个美轮美奂的作品吸引,结果却看不出它与所代言的商品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独特的创意并非成就商业设计的绝对要素 B.对于设计来说,吸引顾客应该是第一位的 C.成功的设计必须能够艺术地展现产品特质 D.商业设计应尽量强调广告与产品的关联性 【简单解释】:选段结构比较清晰:一共三句;

1) 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展现产品的特质——即是最重要的。[主旨~]

2) 如果一项商业设计不能让人联想到产品并对之产生好感,即使它再精美、再具创意,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关联性的重要。

3) 说到底,广告在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关联性——创意之外,最重要的,说明主次。

由此,我们可知:特质>创意>关联性

可见,C才更为准确,其实抓住主旨之后,是比较容易的。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概括题,应该是文意辨别的细节题。]

14、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事。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世界原来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生活 B.用悲观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是人类的天性 C.心情的颜色决定着世界的颜色

D.为物所扰,为己所累,是现代人的生存困难 【简单解释】:题干比较短,但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用一个美酒的比方,说明悲观之人如何看世界; 2)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而要[在于]……

——生命的幸福与困厄,很多时候是客观存在的,苦或乐,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幸福与困厄,无法把握;然而,世界苦也好,甘也罢,主要是看我们如何面对,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事”,却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是做个悲观的人,看不到幸福?还是积极的看世界,去挖掘幸福? ——如何去面对,说得就是这个理吧。

如果不能确定,可以排除法: A.世界原来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生活——原本美好不美好并不清楚,[或许生本就是苦。可是即使如此,也要在苦中取乐,用自己的心情,决定自己眼中世界的色彩。];并且,“应该热爱生活”也体现不出,是如何看待,是看,而不是做;这样也可以确定是C

(C选项略有不好:有人说不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我也听说过——只是凡文学,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都是唯心的——没有唯心,就没有一切艺术,包括文学。

如果不认可,那好吧:C改成<人们>心情的颜色决定着<他们眼中>世界的颜色,这样就没有疑问了吧?其它,实在是无关项。)

15、“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其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 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而去。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是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A.急于实现目标,必然付出代价 B.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C.人们只重目的,忽略了过程的享受 D.时间可以转化为钱,却无法转化为美 【简单解释】:

先看题目: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那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感慨?

显然是最后一句: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全文共五句:

1)引出关键词“缩略”,与时间搏斗——是一种“时间的缩略,过程的缩略”。 2)所谓“缩略”,一连用了四个转化,表达否定——功利主义,只重目的;

3)“缩略”的标准是:一连三个“是与非”的排比,缩略是物质的、是功利的、是没有内涵的。 4)“缩略”这种生活方式,压缩掉了精神,没有了滋味。 5)“缩略”这种生活方式(“这”的指代),对于只有一次的人生来说,实在是遗憾,这就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你还会怀疑?还会无法确实哪个是答案吗?

主旨显然是:“缩略”这种只重目的功利主义 的生活方式,它没有了精神内涵,没有了滋味——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缩略”这种“忽略过程”,才是中心~]

作者想说什么?显然是:不要一味去“缩略”,不要直指结果,有时候,人生的滋味,正在于享受过程。

那作者的感慨,不就正是C么?

B.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这个可以简单排除:B选项,主要论述的是什么?一种人生是[枯燥无味],关键字:物欲; 原文用了好像足有五个“缩略”,再用两个精彩的排比来强调,显然不是在说物欲中的人生如何——而是批判“缩略”这种目的性过强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不要忽略了过程,忘记了享受这只有一次的,十会珍贵的人生体验。

——这个题提问的难度很低,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错了?显然,是我一开始说的,言语无难题,只是没读懂——你没接收到作者倾力想要表达的东西。 或许这个题目本身,也正说明了一些言语学习的特点:语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带着一分所谓的“人文”精神,少却一些急功近利的心——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吧?

再简单说说选词填空:

写在前面:

言语理解的学习,尤其是选词填空的语感培养和词汇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经过个人不断的尝试、总结;虽然不做题不行,但是光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却是一种效率不高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才是更好的策略。

而且,经过各种尝试、体验过一些挫折的人,一定会发现,言语理解部分,也并不是学习一些技巧,看一些视频讲课,就可以提高的——看着觉得再有道理,换到自己做题,速度依然上不去,更关键的是,正确率好像也没怎么提高。

其实,看过大纲就会知道:言语部分,首要考察的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不是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才是王道,技巧只是偏锋——而且风险太大。 以个人学习的经历,我觉得多读多思考是大有裨益的。

为此,我有个想法:

因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新华评论、光明日报、半月谈等)的用词是比较准确的,多读是可以增强语感的——

提倡大家每周能读个三两篇,如果发现好的文章,不妨收集起来,作为自己的积累。 这样,在一周的弹性时间内,负担也不大,会增加一点兴趣与主动性~

其实,每周都读一些当前的时代感很强的文章,不光对于提高言语能力,就是对于常识的时事,也是略有帮助的。

下面证明我的观点:

一个有趣的言语题: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一张假

钞也摸不到,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的都是真钞的特点。专家们解释说,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就会感到特别不习惯。虽然他们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告诉他们:“这不是真钞!”据统计,接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潜意识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获得的 B. 当信息缺失的时候更需要依赖直觉 C. 强化正确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鉴别力

D. 接触过多的错误信息有可能干扰人们的判断 【正确答案】C

为什么要读报?就是这个道理。

言语是一种感觉~!选词更是~!

言语需要一种潜意识,一种快速捕捉正确答案的直觉!

而主流媒体,会不断的强化我们的“正确信息”,提高“鉴别能力”。

……

其实,所有的题目几乎都是推理得出答案,即使数学资料,也不光是硬算,还有根据选项进行判断;

常识言语也是如此——

……

如果你的记忆中,由于生活的积累,留存了太多的错误的东西,而自己却一直把它们当成了真理,就更会影响你的判断,你越聪明,脑子反应越灵活,做错的可能就越大。

比如这句名言: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爱迪生

——如果一个常识问你,爱迪生认为灵感重要,还是汗水重要?

……

比如牛顿,完美而漂亮的《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其实大家只看到了他前面严谨的科学推理,却不知道,牛顿说那么多,其实他本人心中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卷,以所有这些为根据,说明必须有一个第一推动力,上帝的空间,是必然存在的。 ——他并不是唯物主义科学家。

……

很多我们记忆中的真理,都是错的,却从小坚信到现在。

……

如果你对于一些词语涵义的记忆本身,就是模糊的,那么,用心去辨析,其实只是个笑话;

选词最好的方法,就是排除;什么前后对比,感情色彩,态度语气等等之类,二十多条,我记不得,做题时也从未想起过;但如果从词语搭配和习惯用法上,去排除,还是比较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