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ebdf94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5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被 ;② 然而 ;③ 就 ;④ 停止 。 ⑵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

, 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

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 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 B.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 C.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 D.而悔谢曰 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 不 能 知 子 而 缪 以 疑 子 吾 之 罪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 (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

(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①因:于是,就。 ②(宿):一宿,一晚。 ③造门:登门。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夜大雪,眠觉________ ④人问其故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B.时戴在剡/学而时习之 C.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起彷徨 D.公欣然曰/四望皎然

(3)用“/”给文章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