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在各地的分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李姓在各地的分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67c476910ef12d2bf9e76b

唐将梁建方曾在贞观年间自越(崔乃)率兵讨西洱河蛮,他看到的当时西洱河的情形是:\其他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者六百,小者二三百产,无大君长,不相统一,语虽小讹,其生业风俗,大略与内地同,自云本皆华人。\在这些\自云本皆华人\的汉族大姓中,李姓宗族整族而迁、聚族而居的情况,清晰可见。

正是由于汉白民族的融合,至今云南李姓,谁是汉族,谁是白族,已经无法分辨了。真可谓异族同宗。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要姓人物很多,如宋代大理国大臣李紫琮,明代白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清朝白族学者李倬云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李氏很多,如清代诗人李于阳(1784-1826),善诗词,同戴纲孙等人一起被誉为\昆华五子\。著有《苍华诗文集》、《紫云集》、《游子吟》、《杜声录》,其《即园诗钞》被收入《云南丛书》,流传甚广。还有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任江阴郡守时,打井修堤,解决民困,百姓命井名为\李公井\,以示纪念。曾校刻《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和《杜氏通典》,又编纂《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为王守仁性理学在云南的奠基人之一。

李根云,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有《过十八滩》、《瑞雪行》等诗,流传于世。 李倬云,为清代白族学者。专攻史志,擅长诗文,编纂咸《鹤庆府志》26卷,流传至今的诗文有二十多篇。

李崇阶,也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特别对儒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儒学正宗》、《圣学宗传》、《正学录》等书及诗集《釜水吟》。

壮族李氏

壮族一直使用汉文,其李姓也来自汉文化。壮族,主要使用汉文,其汉姓来自汉文化。在约一千多万的壮族人口中,李姓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壮族李氏,有明代官吏、学者李璧(?-1525)。李璧科举出身,曾在金陵(今南京)讲学,颇受崇敬,被受教者称为\今之胡瑗\。著有《剑门新志》、《琼敌录》、《名儒录》、《剑阁集》及《燕京乐谱》。李文彩(?一1872)清广西壮族农民起义首领,曾提出\官租民租一概免交\的口号,深得人心。太平天国起义时,先后配合石达开、张秀眉作战,曾活捉清总兵、游击等将领。此外还有李锦贵(?一1862),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壮族农民军领袖;李开芳(?一1855),为太平天国将领。壮族李氏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畲族李氏

唐朝光启二年李姓畲族随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在畲人的《开山公据》中,也记载了其祖先盘瓠的传说,其内容与瑶人《过山榜》大同小异。在赐姓方面,畲人主要得姓为盘、蓝、雷、钟,但仍有李姓。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载: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居罗源大坝头。至今,畲族人民中,除雷、蓝、钟为大姓外,还有不少姓李的。著名的畲族李氏,有元代畲族农民起义领袖李志甫,据漳州起兵反元,曾击败宋将搠思监。

瑶族李姓

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的第五男姓李,名应瑞,是瑶族李姓的先祖。有关瑶族十二姓的传说,据《过山榜》所载,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得赐十二姓。其中五男姓李,名应瑞,封本司仆射郎官、紫金大夫,食邑1000产。现湖南江华湘江竹市及广西罗城等地有《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存件,据其记载:平王一十八年寅卯岁,景定元年1206四月初八,洪水泛滥,淹没天门,七天七夜,人民尽绝,平王派发二男,与天子三女(伏羲兄妹),以槐阴树为媒,拜结为夫妻,于是繁衍出百家姓。盘王自然是百家姓中的一姓,他的六男六女,又分赐十二姓:盘、沈、鲍、黄、咛、邓、周、赵、胡、唐、雷、冯。五男李应瑞,在随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后,先与其他七姓瑶人为避官祸,会合在上五堡京子村居住,至嘉靖十三年(1534),又与其他七姓瑶人,到江华龙山开垦落业,李姓总管江华龙山七里岭一段,为山主。其子孙有李锡韩、李锡进,号名李目郎、李九郎。其后世系不详。著名的瑶族李氏,有清代广东八徘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清代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等人。

苗族李姓

李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能见到,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李姓被多个民族所接纳、使用,并世代传袭,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例如确波,\确\是本名,\波\是其父名。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苗族之李姓,最初也是从苗名中转化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苗语水牯牛之意。按照\子父连名制\,现今苗族的李姓,其苗姓为\孟恩路\。今黔西威宁地区的七大苗姓中,就有李姓。苗族李姓还来自汉苗通婚及子女的老师为其改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