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1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69a369b84ae45c3b358c81

中央政府对新疆(西域)地区管辖:

汉朝: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次沟通了西域和内地联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把其纳入中央版图;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廷都护府

清朝:平定格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天山南北地区控制;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辖区 东北地区:

黑水靺鞨:唐朝设黑水都督府,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粟末靺鞨:唐玄宗时,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

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实行番汉分治(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认可);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固定,双方经济、文化交往频繁;1125年为金所灭

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先后灭辽、北宋;绍兴和议,同南宋对峙局面固定;迁都中都: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便于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为元明清定都北京打下基础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司 三、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中央政府实力强大时,处理民族关系方式就比较灵活,方式多样(如: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有:战争、设置机构管辖、进行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会盟等)反之中央政府势力弱小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比较被动(如:两宋时具有一定的屈辱性,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2.民族交往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汉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胡化”,在社会生活上(服饰、饮食结构)、艺术领域也深受少数民族影响。

3.民族交往中,一度也有战争,但和平才是主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所在。

4.民族交往中,落后民族可能实现对先进民族的军事征服,但在经济、文化上必然会被先进所同化。

5.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地位应该平等,反对民族歧视。 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原因:

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对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国家政策: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 古代对外交往内容方式

政治往来,官方间互派使节。经济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大量出口。技术文化往来,中国的冶铁、缫丝、四大发明等陆续外传,佛教等则陆续传到中国。交往途径多样,既有官方直接交往,民间往来也比较普遍。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明清时期对外交往:

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封闭,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同西方差距拉大;对外交往主要限于周边国家,主要满足于政治上的共主地位,维持藩属关系;在经济交往中,主要以不计效益的朝贡贸易为主。 区域角度看对外关系:

东亚(日本、朝鲜半岛国家) 日本:

东汉:汉倭奴国王金印;

隋唐: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留学生回国促成日本国内大化改新;儒学、佛教传到日本;鉴真东渡。明朝: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 朝鲜半岛:

秦末:北方居民向朝鲜半岛迁移;汉:辰韩同秦朝风俗接近,被称为秦韩;同朝鲜有贸易往来,铁器传到朝鲜;隋唐:新罗留学生人数最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深受唐朝影响 东南亚:

越南;两汉时期中国的牛耕、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联系;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人到南洋定居,促进了其开发 南亚:

印度:西汉,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唐朝:郁金香、菩提树、敖糖法传到中国;中国十进位制传到印度;高僧法显、玄奘、义净到过印度 西亚: 伊朗:

安息,在丝绸之路上充当贸易中转角色;唐朝:波斯国王、王子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波斯商人遍布中国;手工艺溶入波斯风格 大食(阿拉伯):同唐朝交往中促成造纸术西传 欧洲

丝绸之路终端在欧洲;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未获成功;公元166年,东汉汉恒帝时,大秦安敦王派使者入朝,是古代官方记载最早的和欧洲的直接往来;唐朝:同东罗马有交往;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潮流;西方殖民者葡萄牙、荷兰、沙皇俄国侵占我国领土。 非洲:

唐朝时,同非洲国家有交往;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思想文化史专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社会上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统治者对待各家思想上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私学的兴起也为思想的活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跃奠定了一定基础。 主要派别及其主张: 儒家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实行渐进式改良,主张德治和礼治;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兴办私学;文化上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相传六经皆为孔子所著.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政思想,同我们今天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有着共通的地方;孔子在政治上注重渐进式改良的做法,对于我们处理好改革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借鉴作用;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有积极意义;孔子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教育公平,值得我们继承。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政在得民,不违农时,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同法家思想具有共通的地方;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观点。 法家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倍受统治者推崇;强调法治,提出法不阿贵(君主外的平等);历史观进步:强调当代必然身胜过古代,反对一成不变。 道家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上包含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庄子:其政治主张更为消极,痛恨社会不公;庄子文笔优美,散文有名篇传世 墨家(影响大:非儒即墨)

墨子: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爱人如己,同孔子贵贱有序相对)、非攻、尚贤(选贤举能);在墨经里记录了一些光学物理知识。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推崇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倍受冷落。

西汉时董仲舒宣扬大一统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在实际治国中仍强调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形成外儒内法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主张,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主张为:存天理,灭人欲;强化封建伦理道德;使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

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把矛头直指程朱理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其统治地位。

启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儒学地位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能动作用,儒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对于某种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为:

李贽: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揭露封建卫道士的虚伪;反对以孔子的标准作为道德是非判断的标准。

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的危害: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主张实行法治;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观点;历史观进步:主张历史发展应不断的趋时更新。在政治上主张:循天下之公。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认为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治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唐甄: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为贼也。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但在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

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和受社会时代条件所限,并未在思想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四、佛教道教发展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官方化发展,葛洪吸收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道教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陶弘景吸收佛家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唐朝时,道观已遍布名山幽谷。

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汉明帝推崇佛教修筑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佛教盛行,修建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史学、文化价值极高。但佛教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封建统治,一些统治者进行了灭佛活动。(北周武帝、唐玄宗、周世宗)也产生了一些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范缜《神灭论》) 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对封建神学进行深刻批判

范缜:批判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观点。

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观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同理学所宣扬的理为第一性相对 六、古代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