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1届高三古代史历史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69a369b84ae45c3b358c81

春秋时期有了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西汉有了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汉武帝时颁布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东汉张衡科学解释了月食,发明了地动仪;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同时他还是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北宋沈括的《十二气历》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同十二个月相统一使历法更加简便;元代郭守敬编定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基本一致,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我国古代重视历法的原因:

便于安排农业生产,统治者把颁布历法视为国家权利的象征 2.医学成就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被称为脉学之宗,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麻沸散;唐代药王孙思邈《千经方》;唐高宗时颁布的《唐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奠定祖国藏医学理论基础;明末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3.建筑学成就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宇文恺主持营建两都(大兴城、洛阳);李春主持修建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明蒯祥主持北京城的营建,设计上突出了皇权 4.农学成就

魏晋时期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体现了民族融合;作者具有重农抑商的观点,没有收录商业内容)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体现了西学东渐) 5.地理学著作

西晋裴秀编的《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理;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其对石灰岩地形的描述比西方早约两个世纪 6.手工业专著

战国时的《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7.科技巨著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被英国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8.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751年,大食俘虏唐军的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传到阿拉伯。造纸术外传时间口诀:四七(世纪)朝日八世阿(阿拉伯),十二欧非去安家,十七美洲十九大(大洋洲),造纸技术传天下。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武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的传播,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一、早期的政治制度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分封制

西周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管辖,分封王族、功臣、前朝亲周贵族为诸侯;但后期诸侯势力扩大,形成割据势力严重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宗法制

为了保障权力的有序继承,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大宗、小宗关系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关系,有助于维系家庭、社会的稳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权力;权力尚未实现高度的集中 二、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1.秦朝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带有专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式管理,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实行朝议,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后期形同虚设。 2.西汉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地方势力过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封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削弱丞相权利,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任用亲信组成中朝作为权利核心。 3.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设置政事堂,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议定后向皇帝上奏,后规定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皆为宰相,相权进一步分散;唐末起用一些品位较低的官员入相,同中书门下平章正事为实际的宰相 4.北宋

为克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其思路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 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的后患。 5.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

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6.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置内阁,起初入阁官员职位较低,后权势扩大;明宣宗时,内阁官员可以行使票拟权;明中后期设置司礼监牵制内阁。但内阁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清朝

清初中央机构:仿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职权、特点: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与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③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④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⑤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消极: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②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③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三、古代选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转变。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注重孝廉选拔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了东汉末年时,地方选拔人才时则主要是看重族第和声望,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曹魏时期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对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但实际上主要还是看重门第和族望,被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了用人的局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内部资料内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