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蔬菜生产技术-复习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果树蔬菜生产技术-复习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803961b4daa58da0114af4

果树蔬菜生产技术-复习题库

一、名词概念

1、定植——是指将育好的秧苗移栽于生产田中的过程。

2、定植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栽植园艺作物的株数,也常用株行距大小表示。 3、定植方式——所谓定植方式即定植穴或单株之间的几何图形。

4、整地——是指种植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给作物生长尤其是根的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5、定植水——定植后随即浇的第1称之为定植水。

6、明水定植——是先开沟或挖栽苗覆土后,再放水浇地的一种定植方式。

7、暗水定植——是先开沟或挖穴,再随沟浇水,同时摆苗,等水下渗后再覆土。

8、缓苗水——定植水后数日(春季5~ 7d,夏季3~5d)植株发出新叶,表明根系开始恢复生长,苗已缓转,这时为弥补定植水的不足,要浇一次大水,水量400~700t/hm2),称之为缓苗水。

9、土壤管理——是指土壤耕作、土壤改良、施肥、灌水和排水、杂草防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10、土壤耕作方法——又称土壤耕作制度,是指根据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的特性,采用机械或非机械方法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它是提高园艺植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11、清耕法——在生长季内多次浅清耕,松土除草,一般灌溉后或杂草长到一定高度即中耕。 12、免耕法——不耕作或极少耕作,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13、覆盖法——利用各种材料,如作物秸秆、杂草、藻类、地衣植物、塑料薄膜、沙砾等覆盖在土壤表面,代替土壤耕作,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调节地表温度。

14、生草法——用种植草来控制地面,不耕作。一般选择禾本科、豆科等牧草种植,通过刈割控制过旺的生长和增加一定的产草量。

15、土壤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耕作的土壤,以达到控制土壤病虫害,克服土壤连作障碍,保证园艺作物高产优质的目的。

16、营养诊断——是通过植株分析、土壤分析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7、土壤分析诊断——通过分析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 值、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矿质营养的动态变化水平,提出土壤中养分的供应状况、植株吸收水平及养分的亏缺程度,从而选择适宜的肥料补充养分之不足。

18、根外追肥——是果树丰产丰收普遍采用的一项新措施,它是利用叶片、嫩枝及幼果具有吸收肥料的能力将液体肥料喷施于树体表面的一种追肥方法。

19、嫩茎类园艺植物——是指由柔嫩的地上茎形成其产品器官的一类植物的总。 20、鳞茎——是指由短缩茎盘上着生的肉质叶鞘膨大而成的变态器官。

二、简答题

1、蔬菜、草本花卉植物的定植时期应该怎么确定? 答:蔬菜和草本花卉植物定植时期变化较大,可根据需要和可能随时定植,但以春秋为主(1)。一般露地生产时,喜温性的作物只能在无霜期内栽植(1),春季露地定植的最早时期是当地的终霜期(常以 20年平均值来安排生产)过后进行(1),而耐寒性的园艺作物较喜温性园艺作物能够提早1个月定植,半耐寒性作物较喜温性作物能够提早15~20d 定植(1)。设施生产时,因设施的性能不同,栽培草本园艺植物可能提早或延后(1)。

2、定植前种苗和苗木的“蹲苗”有什么意义?

答:移栽前苗床停止灌水,在土壤较干旱的条件下使苗的地上部、根系停长(1),移栽时易于不带土起苗和栽植,定植后及时灌溉易缓苗,成活率高(1)。一些茄果类、蔬菜、草莓及花卉苗,蹲苗处理还能防止幼苗徒长(1),促进花芽分化,使成花、开花期提前(1),有利于提高早期产量(1)。

3、明水定值和暗水定值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答:明水定植是先开沟或挖栽苗覆土后,再放水浇地的一种定植方式(1)。比较省工、省力,工效快。地面湿度大,夏季采用较适宜。但浇水量大,地温易降低,春季过早定植易引起低地温危害(沤根或发根迟)(1)。

暗水定植是先开沟或挖穴,再随沟浇水,同时摆苗,等水下渗后再覆土(1)。木本植物定值时先挖穴,再回填层土1层肥土后,放入树苗填土回穴,与地面平时浇透水(1),水渗后上面再覆一层土,优点是定植浇水少,春季地温恢复快,利于发根缓苗,但定植工序复杂,需劳动力多(1)。

4、园艺植物定值时为什么需要中耕?

答:中耕是缓苗水下渗后,人能够进地时,应及时进行锄地(中耕)(1)。中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中耕是在土壤有水(缓苗水)有肥(基肥)的情况下,进行以疏松土壤为主(1),兼保水、缓温、增肥效、防病虫等功用的农业措施(1);对作物而言可促进根的发生和下扎,防止徒长(1),调节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平衡、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1)。 5、土壤管理上清耕法有什么优缺点?

答:在生长季内多次浅清耕,松土除草,一般灌溉后或杂草长到一定高度即中耕(1)。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均可应用。其优点是a 经常中耕除草,作物通气好;b采收产品较干净,如叶菜类的蔬菜等(1);c 春季土壤温度上升较间通气好;春季土壤温度上升快,有利于育苗。但其缺点是:a 土肥水流失严重,尤其是在有坡度的种植园;b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快,增加了对人工施肥的依赖(1);c犁底层坚硬,不利于土壤透气、透水,影响作物根系生长;d 无草的种植园生态条件不好,作物害虫的天敌少了(1);e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因此,在实施清耕法时应尽量减少次数,或者在长期施用免耕法、生草法后进行短期性清耕。总之,清耕法弊病很多,不应再提倡使用(1)。 6、土壤管理上免耕法有什么优缺点?

答:不耕作或极少耕作,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免耕法在果园、菜地、花圃都可施用(1)。其优点是:a无坚硬的犁底层,保持土壤自然结构;b作物间通风透光(1);c可结合地面喷灌来喷施除草剂,利于机械化管理,省时省工。但其缺点是:a长期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快,增加了对人工施肥的依赖(1);b受除草剂种类、浓度等限制,易形成除草剂胁迫现象(1)。因此,近些年在发达国家,主张采用半杀性除草,即只控制杂草的有害时期或过旺的生长,保持杂草的一定产草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称改良免耕法。改良免耕法在我国的果园和成年木本花圃的土壤管理中更为适用(1)。 7、土壤管理上生草法有什么优缺点?

答:用种植草来控制地面,不耕作。一般选择禾本科、豆科等牧草种植,通过刈割控制过旺的生长和增加一定的产草量。此法在果园、风景园林和大面积公共绿地(草坪)均可施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在果园和风景园(1)。其优点是:a 保持和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1);b林的土壤管理上。保水、保肥、保土作用显著(1);c使种植园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条件,地表昼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减小,利于根系生长(1);d便于机械化作业,管理省工、高效。但是,生草法易造成间作植物和生草类与果树和园林树木在养分和水分上的竞争,如氮素营养,以果树、花木与禾本科植物的竞争最为明显,而与豆科植物的竞争则不明显(1)。

8、沙性土壤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答:保水、保肥性能差,有机质含量低,土表温湿度变化剧烈。常采用“填淤”(掺入塘泥、

河泥)结合增施纤维含量高的有机肥来改良(1)。近年来国外已有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报道。改良剂多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1),施用于沙性土壤作为保水剂或促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1)。 在观赏植物的生产中,盆栽(盆花、观叶植物、盆景等)是主要方式之一,而盆栽基质或称盆土一般是由人工配制的(1),常用材料有:园土、腐叶土、堆肥土、塘泥、泥炭、珍珠岩、蛭石、苔藓、木炭、椰壳纤维、砻糠灰(稻壳灰)、黄沙等(1)。(165~166) 9、利用氯化苦作为土壤化学消毒剂,其使用方法如何?主要防治哪些类型的病虫害? 答:用来防治土壤中的菌类、线虫,还能抑制杂草发芽(1)。施药前先耕地,当土温达到10℃ 以上,15~20℃ 为最佳施药期(1),以30cm左右的间隔交错注入药液3~5ml,深度达10~15cm,覆盖塑料薄膜,夏季需7d,,冬季需10d 左右,然后打开将药挥发后(夏季约10d,冬季约1个月左右)即可播种(1)。氯化苦对镰刀菌引起的萎蔫病、瓜类的蔓割病,由细菌引起的香石竹萎蔫病防治效果较好,但对番茄的青枯病效果不大(1)。另外,使用氯化苦后要注意控制铵态氮的施用。氯化苦的气体还对人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因此在保护地内施药时,应先将门窗打开操作,然后再密闭门窗(1)。 10、施肥时期的确定原则有哪些?

答:施肥时期的确定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园艺植物需肥时期也就是吸收的旺盛期,一般在开花前植株迅速生长期,此时根系较为发达(1);第二,园艺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有差别,一般生长前期氮肥的需要量较大,后期应多施用钾、钙、磷等肥料(2);第三,掌握肥料的性质,速效肥在需要前追肥,长效肥则要早施,且多作基肥(2)。 11、根外追肥有什么优缺点?

答:优点是:操作简单,用量少,见效快,喷后12~24h就可见效(1),满足作物对营养的急需(1);减少某些元素在土壤中被固定、分解、淋溶等损失(1),提高利用率,预防和矫正某些缺素症(1);直接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抗性(1)。12、园艺植物栽培中灌溉的依据是什么?

答:植物体没有水便无法生存,水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植物体内生长发育活跃部分的含水量达到80%以上,没有水植物便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代谢过程受阻。一般来说蔬菜产品的含水量为80%~95%,果品的含水量为75%~95%,不同花卉含水量不同,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含水量在水量为5%~10%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大大降低花卉产品的商品价值。可见植物不能缺水,适时灌溉对植物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13、地面灌溉方式有什么特性?适合哪些情况应用? 答:地面灌溉需要很少的设备,投资少,成本低,是生产上最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漫灌、树盘灌水或树行灌水、沟灌、渠道畦式灌溉等。平原区果园地面灌水多采用漫灌、树盘灌水或树行灌水、沟灌等灌溉方式。蔬菜植物多畦栽,因而地面灌溉多采取渠道畦式灌溉。畦田种植的草本花卉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木本观赏植物的灌溉方法基本上同果树灌溉。此外,漫灌适用于夏季高温地区大面积种植,且生长密集的草坪,沟灌也适宜大面积、宽行距栽培的花卉、蔬菜。地面灌溉虽简便易行,但灌水量较大,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而且耗水量较大,近水源部分灌水过多,远水口部分却又灌水不足,所以只适用于平地栽培。为了防止灌水后土壤板结,灌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 14、果树的灌溉时期有哪几次?

答:萌芽开花期,供水充足可以防止春寒、晚霜的危害,可促进新梢生长,增大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开花结果,为丰产打下基础。花后幼果膨大期,是果树需水的临界期,供水不足会引起新梢生长与果实生长之间的水分竞争,严重时能引起生长势减弱,落果严重。对于国光苹果来说,花后灌水可极大地提高坐果率。果实生长期,一般是6~8月份,是多数落叶果树果实膨大和花芽大量分化的重要时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需水较多,因而保证水分供应十分重要。灌冻水,一般在果实采收后至土壤冻结前的这段时期,结合施基肥进行灌水,可增强树体冬季的抗寒能力,为来年果树的正常萌发生长打下基础。

此外,进行果树灌水要在不同种类、品种、树龄、气候环境等综合条件影响下灵活把握最佳

灌水时期。在水分缺乏的地区可以只灌花前水、花后水和封冻水,无条件灌溉的情况下,要重视抓好蓄水保墒工作。

15、果树灌水量一般遵循哪些原则?

答:适宜的灌水量要在1次灌溉中达到根系分布的主要区域,并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1),尤其是春季灌溉要1次性浇透,这样有利于土温升高(1)。夏季灌水量宜少,但要增加灌水的次数,利于降低土温(1)。冬前灌冻水要量大,使水分渗透到1m或1m 以下的土层,有利于果树越冬(2)。

16、请描述绿色食品标志分别是什么样的? 答: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组成(1):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象征自然生态(1);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1)。AA级绿色食品标志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防伪标签的底色为蓝色,编号以双数结束(1);A级绿色食品标志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防伪标签的底色为绿色,编号以单数结尾(1)。

17、果树修剪的手法短截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作用? 答:短截亦称短剪,即剪去1年生枝的一部分(1),剪得多称重短截(如剪去1/2~2/3);剪去的少称轻短截(如剪去1/3 或更少些);居中者称中短截(1)。短截的特点是对剪口下芽的刺激性大(1),以剪口下第1 芽(常称剪口芽)受刺激作用最大,发出的新梢生长势最强,离剪口越远刺激作用越小(1) 。短截后枝的萌芽力提高,成枝力增强,以中短截的效果最好。短截对母枝的增粗有削弱作用(1) 18、接穗对砧木的调节作用有哪些?

答:接穗影响根系的生长,能影响砧木发出不同的根系(1)。在苹果实生砧木上芽接红魁苹果品种时,根系可发生许多须根,直根很少(1)。如果以同样的实生苗做砧木,如红绞苹果,须根很少,只有2~3根较深的直根(1)。生长势强的接穗品种不但能使根系旺盛生长,而且可使营养系砧木的根系分布较深较宽(2)。

19、调节花卉花期的短日照处理法应该怎么样操作? 答:此法用于长日照花卉延迟开花或短日照花卉提前开花(1)。即光照时数满足花卉生长时,用黑布或黑色塑料膜遮光,使其在花芽分化和花蕾形成过程中人为地满足所需短日照条件,从而达到调控花期的目的(2)。采用短日照处理的植株要求生长健壮,处理前停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如一品红、菊花从下午5时至次日上午8 时暗处理,一品红连续处理40d,菊花经50~70d即可开花(2)。 20、果实适宜负载量确定原则?

答:果实适宜负载量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即保证不妨碍翌年必要花量的形成(1);保证当年果实数量、质量及最优的经济效益(2);保证不削弱树势和必要的贮备营养。适宜负载量的确定还依品种、树龄、栽培水平、树势和气候条件而不同(2)。

论述题

1、果实风味调控的措施有哪些?

答:第一生产上首先应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品种风味特点,结合当地消费习惯,选择适宜品种。同一品种大型果比典型大小的中等果含水量高,风味品质都差。应根据栽培目的、管理水平等选择适栽种类(3)。其次合理调控环境因子是提高果实风味的关键。果实成熟期,温度过高,有机酸含量降低,糖酸比提高,风味改变,故要调控好果实生长期间的适宜温度。加强光照,保持透光良好的树形是提高果实风味的重要条件(3)。第三加强栽培管理,因地制宜,综合调控是提高果实风味的重要措施,均衡供水,可促进果实碳水化合物形成和酸含量增加,提高果实风味。施肥过多或不足,均影响果实风味,应制定适合当地不同栽培种类、不同品种,氮、磷、钾及各种营养要素使用量及比例,各种肥料中应保证适量的优质有机肥,占较高大比例。加强植株调整工作,本着在提高果实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产量这一原则,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