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辉报批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启辉报批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8f54406bd97f192279e9e4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行政区划及人口 灵石县隶属于晋中市,灵石县所辖区6个建制镇和6个行政乡,下辖291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598个自然村,总面积1206km2。据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265428人,比上年末增加1724人。人口出生率为11.61‰、死亡率为5.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0‰,性别比为111.37。 本项目位于灵石县西南方向约3.3km处。 2、经济概况 2013年,灵石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适应形势要求,紧紧抓住“双试点”机遇,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 (一)主要指标继续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93.4亿元,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亿元,增长1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67.3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3.5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项指标绝对额居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4项指标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坚持抓项目增投资促转型,实施重点工程78项,完成投资170.6亿元,增长32.2%。新引进项目6个、总投资261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工业新型化步伐加快,9座技改矿井竣工投产,中煤“18·30”等项目投产试产,存山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聚义煤矸石制纤维等转型项目开工建设。非煤项目投资额占二产投资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4.4%。现15

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5600万公斤,肉蛋奶产量达到2.2万吨。“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268个,新植补植核桃林4.38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1040亩。第三产业拉开布局,文化旅游项目培育和要素整合同步推进,接待游客43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6.6亿元。 (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施“大县城”战略,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与北京首创集团合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整村搬迁14个村、7000余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2%。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石膏山水库下闸蓄水,5项电力线路完成改造,5条道路建设工程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5%,二氧化硫等6项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新造生态林2.6万亩,通道绿化104.5公里,改造城市公共绿地22块。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 (四)综改试验扎实推进。认真实施综改方案,全面落实行动计划。成立全国首支城镇化建设的私募基金,募集资金4.5亿元,为5个项目融资2.8亿元。开展“助保贷”业务,5户中小企业贷款2200万元。推进土地“三项改革”,两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项目用地782.5亩,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复垦土地362亩,为露采矿解决临时用地2148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办结“农转非”306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76项精简为52项。完成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用足用好扩权强县政策,利用下放权限办理事项496项。 (五)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12.7亿元,占到总支出的52%,比上年增长17.3%。城镇新增就业527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81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1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30元和24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85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0户。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所42所,县图书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建成12处社区健身场地。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16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5.1%和13.8%,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六)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85件、政协委员提案108件。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加快法治灵石建设。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各项事业都有新进步,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震、档案、史志、科普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3、工农业概况 灵石县以产业优化升级、企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方向,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战略,已初步形成以煤焦、煤化工、冶金、建材、电力为主的五大骨干支柱产业体系,列入山西省重点发展的八大焦化基地和五大甲醇联产中心,工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的80%。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煤矿从216对减少为38对,原煤生产能力1803万吨/年;洗煤行业现有企业223户,60万吨以上220户,精煤生产能力8896万吨/年;焦炭行业5大机焦企业形成焦炭生产能力420万吨;煤化工行业的中煤九鑫30万吨甲醇、九鑫30万吨煤焦油和聚源10万吨甲醇等项目开始筹备建设;建材行业的晋投夏工68万吨水泥项目为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投产;冶金行业现有6户碳素企业,阴极碳块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晋阳碳素是全国最大的铝用阴极碳块生产企业,销售份额占全国的1/5。电力行业现有企业4户,电力装机容量12.85万KW。到2011年,全县将形成2300万吨原煤,1500万吨精煤、600万吨焦炭、10万吨碳素、50万吨甲醇、30万吨焦油加工120万吨水泥以及17

50万KW电力装机容量的生产能力。 灵石境内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众多,素有“矿藏之乡”的美称。已探明的矿物有煤、铁、石膏、硫铁矿,以及铜、铂、钛、钒、钨、稀土等32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其中煤炭、石膏、硫铁矿储量丰富,品质优良,驰名中外。石膏建材工业、碳素工业、生铁铸造工业、化学工业、精煤产业等为主要产业。 4、交通运输 灵石县区位特殊,地势险要,扼三晋南北咽喉,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古代有千里径、雀鼠谷、韩信岭古道,特别是韩信岭古道,自汉以来已成为通都御道,轮蹄不断。如今,三晋南北大动脉—南同蒲铁路复线、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大西高铁贯通全境,厂矿铁路专用线26条,年货物吞吐量达3500余万吨。城乡公路网、村村通水泥(油)路互联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路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东西居于北京与西安之中点,南北居于大同与运城之中点,距省会太原仅150km,距首都北京仅725km,是三晋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2014年即将投入运营的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为客货运输提供便捷,太原—灵石为1小时车程。 5、文教卫生 2012年全县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4510人;初中学校17所,在校生8951人;职中学校1所,在校生2700人;小学校52所,在校生21838人;幼儿园68所(其中:独立幼儿园33所,附属幼儿班35所),在园幼儿9067人。 2012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51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级卫生所374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61 张。卫生技术人员1562人。全县12个乡镇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60898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城镇人口中42296人参加养老保险,其中:城镇职工35506人参加养老保险,城镇居民6790人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人口中111209人参加养老保险。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