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评测练习效果分析课后反思观课记录卖木雕的少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评测练习效果分析课后反思观课记录卖木雕的少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075540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6

第二、 后来少年是因为我这位中国朋友不能将心爱的木雕带回国而感到深深地遗憾。 (2)感动

难道文中的“我”与少年就这样带着遗憾分别吗?不,不是的,接下来故事的发生,相信会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感动。“专门的等候”,“一模一样的小象墩”,“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等等,让我们感动。当我回国后,抚摸着那个精美的小木雕,我一定还会想起,在美丽的瀑布旁,我曾遇到过一个让我感动的少年,那位卖木雕的少年。

(3)友情

这种友情不仅仅体现在隐含的中国人对非洲人民的帮助上,在本文,一个十五六岁的非洲少年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的友情真谛。

2.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遗憾”——“我的遗憾”、“少年的遗憾”、“弥补遗憾”以这个为线索,然后围绕问题“抓住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想象当时他会想什么呢?”,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思维比较连贯。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感动、对象墩的喜欢等也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3.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出售、掏钱 、观赏、即将、宾馆、五官端正、清晰可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恰当使用一系列四字词语“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语无伦次、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爱不释手、一模一样”。

①通过分析字的结构,学会“辨”,并进行形近字的区分; ② 结合图片,来理解“琳琅满目”词语的意思 ③积累四字词语,并恰当运用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①抓住“我” 在挑选木雕时的动作,体会我心中的喜爱,进而感受我的遗憾; ②放弃买木雕环节,抓住少年的语言,首先体会少年想卖木雕的迫切,进行感受卖不

出去木雕的遗憾;其次体会为我这位中国朋友不能将木雕带回国而遗憾;

③赠送木雕环节,抓住少年的语言、动作,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测评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抓住着力点,实现学生发展性

1.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作者“我”喜欢象墩的动作“捧”“爱不释手”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我”的喜爱之情,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2、抓切入点,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文章中少年和我的前后变化,开始我对象墩的喜爱到遗憾到感动,少年由卖木雕到送木雕,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抓住“遗憾”这一切入点,利用背景资料创设情景、引导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3、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字词教学中,对“辨”的学习,由字形结构分析、到组词积累,再到形近字的拓展,层层递进,熟记于心。课文第5-9自然段中,对少年的言行描写细腻,其中的情感也是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教学时通过抓住言行,展开想象,走进内心世界,同时结合一定的背景资料,结合生活经验,把少年遗憾的两种层次逐层的理解体会,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习方法。

磨课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但是也发现了自己许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努力改进。比如:课堂节奏比较缓慢、还不能灵活掌控课堂的节奏;课堂评价语言单调乏味,无法准确地起到评价、导向的作用;备课过程中效率太低,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有不足才会有进步,我想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实践的探索,这些问题都会慢慢改进。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 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 黄文砚

王老师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环环相扣,以学定

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无论是讲解生字词,还是朗读课文,都能看出王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一、感悟、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琳琅满目”“辨”“捧”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积累、运用。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王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情意。如:在引导学生感受 “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王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想、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 三、补充资料,拓展教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王老师在课中补充了非洲人民生活的资料以及中国援助非洲的资料,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卖木雕的少年》评课 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 皇甫君辉

崔峦先生有句名言说的是:“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了王伟贻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层次清晰。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从课前的初识非洲,到整体感知,聚焦词语,再走进非洲南部,感受木雕,以及最后的感受遗憾,理解中非情谊。每一版块清晰明了,又环环相扣。

二、目标明确、词语学习扎实有效。

本课的四字词语非常多,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突破。例如:在学习词语的时候,王老师重点指导了“辨”,用“抓住中间部分的不同含义判断字义”的方法区分形近字“辨、辩、辫”等字,并组词;出示了“游人如织、栩栩如生”等四字词语,让学生去读,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出词语,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琳琅满目”,一气呵成,相信在学生的心中一定会留下这两个词语的影子。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温故了旧知,又对新学的词语有了更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可见王老师的细致和用心。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课的词语教学扎实有效,成为一大亮点。同时,在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注重朗读,深化情感体验。

以读为本,读出情感教学中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通过朗读体现当时的情景,王老师紧扣 “捧”“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提示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担心路途遥远的遗憾之情。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王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整合资源。

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王老师出示有关木雕、非洲地图等图片,从视觉上吸引了学生,再介绍了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有关非洲的课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为整节课的轻松学习做了铺垫。接着运用PPT出示中非友好的资料,配乐播放,教师口头介绍相关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中非友好关系,从而让学生清晰感受卖木雕、送木雕的少年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具体感受中非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