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5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24ad7b16fc700abb68fc9d

知识卡)

整理建议: 1.翻一翻课本,想一想,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2.用箭头或线条把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 (2)交流矫正

①各组把磁力板展示在黑板前,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整理思路,小组的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组织学生评价各个小组的整理:你比较欣赏哪个组的整理?为什么?

③结合同学们的评价,师生共同调整刚才的整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知识网络。

2.二次融入知识网络: (1)2、5、3倍数的特征

①引导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师贴“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 ②指名举例2、5、3的倍数。

③师生共同把“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2)分解质因数

①引导学生回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师贴“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 ②师生共同把“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3.优化再建:

引导学生把现在的整理结果和昨天的整理结果做一下对比,谈一谈感受。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笔做题:(每人一张练习纸)

1.请你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数 质合数 偶数 奇数 (1)每人一张,学生做题(教师巡视,随机批改几份) (2)指名订正

17

2.拓展延伸:(手机密码破译)

我的手机号码:A B C D E F G H I J K 请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 A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 ——5的最小的倍数 C ——8的最大的因数 ——比最小的合数大1 D E ——最小的奇数的3倍 F ——最大的一位数 G ——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H ——6和10之间的偶数 I J ——比最小的质数大4 K ——9的质因数 (1)小

组合作,共同破译老师的手机号密码。

(2)指名订正

四、课堂总结,完善提高 1.评价完善:

师: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都很爱学习,也很会学习,从课前的自主整理,到课上的合作交流,再到最后我们一起整理成有条理的网络图,每位同学都在积极的参与、主动的进步,你们的表现的确非常优秀!老师很高兴认识了你们这些朋友。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40分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将我在泰安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和反思整理如下:

1.三点满意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

18

热情而积极的去探索和交流。比如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上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通过课前的自主整理,了解到学生并没有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考虑到“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我将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并采用小组合作整理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第一阶段的“初步构建”可以看成是让学生试一试“水的深浅”,而第二阶段的“二次融入”就是让学生去“感受水中的乐趣”。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很高。特别是破译手机号密码之后,学生甚至不理会已经下课了,围着我问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久久不愿离开,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2.两点遗憾

(1)因为这节课既要带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又要做一些相对应的练习,时间不太宽余,再加上比赛中多少有些紧张,所以原本就快的语速更快了,整节课听起来太满,有点抢时间的感觉。

(2)因受准备的学具的限制,学生分组建构知识网络时,小组人数偏多了一点(每组8人,其实4-6人最好),致使个别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

3.一点感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只有不断的进步,才不至于沦为门外汉。

第三单元

第8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备课人 执教时间 19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个 性 修 改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