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交往能力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论人际交往能力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6d865c5022aaea988f0f58

论人际交往能力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必然是善于与别人交往沟通的人。对于大学生而言,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我们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原则地调节冲突和改善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以实现心理平衡,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把握人际关系原则,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会帮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道路上走的更远。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健全人格 人际交往能力

【正文】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大学,就是是社会的幼儿园,也可以说是半个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更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但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首先,会在无形中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会使人变得愈来愈沉默孤僻,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中,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第三,会使人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与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可见,缺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多么不好的影响,而且如果在长期缺乏正常人际交往的情况下,甚至连人格都会发生扭曲,使人做出不可挽回的错事。以下我们将通过分析“马加爵事件”和“复旦投毒案”两个极端案例,来论述:人际交往能力

必不可少,它是我们培养健全人格,过上积极、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 一、 对马加爵事件的思考

其实马加爵事件并不是一个偶尔的事件,马加爵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了他心灵的极端贫乏与人格的极度扭曲。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人格的扭曲,是什么将他推向了这条不归路?其实,这桩悲剧的形成最终源于他内向的性格、“自我中心”的心理缺陷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相处技巧,宏观上也反应出社会教育的不够完善。

从对马加爵父母和他在行刑前写给十四叔十四婶的信中,我们能窥见马加爵的一丝内心世界和他的人际关系。从其父亲的谈话中可以得知,马加爵与父母之间的心灵沟通很少,仅有的几次沟通也只是说几句问候的话,和打工之类的事情。马加爵在信中提到自己与十哥、八妹相处是很拘束,想和他们亲密的沟通却无奈地做不到。对于对自己很友好真诚的兄弟姐妹,他都无法打开自己的心去和他们沟通交流,更何况和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学呢?家人可以无限制的包容自己,可是出门在外,不可能所有人,或者说大多数人不会去包容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不善于交流的人。根据人际吸引中的情感强化理论,也许别人可以一次两次的友好带你,但是如果总是以“冷漠”反馈,那么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会有人际吸引。

其次,看看他和同学之间的沟通状况。在报道中,看到这么一段“大一时,寡言少语的马加爵试图改变自己孤僻的个性,融入大学的文化。他看其他同学幽默地开玩笑,有时也想表现一番,结果往往弄巧成拙,让大家觉得他很可笑,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他开始怀疑一切,变得神经兮兮,脾气越发暴躁乖戾起来。”可以看出,马加爵试图改变自己,想用同学们所熟悉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但是却“弄巧成拙”,遭到嘲笑,这种尝试改变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惩罚”。他在人际沟通上的尝试可能不只止一次,也许有同学发现了,也许大部分同学没被发现,但可能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回报而慢慢抹杀了他这种想改变的信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加爵缺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其他人之间的交往就出现了断层。所以,以后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会想用和平的交流去解决问题。后来的“他们说我打牌时作弊”的这个导火索,引出了平时积压很久但一直没与其他人交流想法来和解或解决的东西,此时,他

无法用和平的交流方式,所以最后选择了用杀人的方式这种极端发泄自己心中的积压以久的愤怒。

马加爵事件是一场悲剧,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二、 对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作为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去下此毒手呢?这样一个有学识有责任感的人为什么会仅仅因为琐事而毒杀室友?这样一个严谨而心思缜密的人为什么犯案手段如此粗糙?还是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带来的人格问题。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很多网友都在评论中表示怀疑,“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此次复旦投毒案,不少人都感慨舍友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认为舍友相弑在感性上难以接受。但感性归感性,现实中,杀人案多是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原因也很简单,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矛盾,尤其是在缺乏正确的沟通交流时。

“对故土的记忆、家境的艰辛,与内向的性格一起,在林身上刻下一体两面的鲜明印记。”“大多数人接触的都是其光明的一面:孝顺、和善、恋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内心的灰暗。”在翻查林的微博和他在BBS上的足迹时,人们发现了支撑他隐藏的阴暗内心的证据,林的语言和行为全都被纳入到一个完美主义学生的心灵扭曲史中,最终做出了盖棺定论:“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 林森浩的故事,也是一幕悲剧性的收场。 三、 结论

从对上面两例令人唏嘘的案例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培养一个人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健康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培养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对个人的人格特征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自己对个人人格特征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该注意自己各种人格特征的平衡发展,克服欠缺的方面,防止某些方面的过分或极端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维持发展正常人格的重要因素更应值得我们注意。培养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简单的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虽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

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还要指出一点的是,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的力度,及时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援系统。前不久,我校也发生了一起学生因精神病发导致持刀砍车劫持人质的事故,该生曾患有躁狂症,感觉良好后停药而导致复发。如果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对可能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经常性的为学生们作心理辅导,也许这样的事就可以避免发生,学生的心理也将更加健康。

总之,在这个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必须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维持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必修课,若要学好,总得要经历时间和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