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第一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马原习题第一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d22436482fb4daa58d4b98

35.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过分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3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A.大脑的机能

B.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37.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受认识主体的影响 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38.以下关于意识的观点中,不正确的观点有()

A.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力量 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9.下列关于意识作用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正确思想才具有能动作用 B.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C.越是发挥能动作用,工作成绩越大

D.任何意识都有能动作用 40.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A.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4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规律是重复出现的客观现象 B.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实体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不能被人所掌握的

42.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总特征是()

A.它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它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D.它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4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联系的客观性 B.发展的永恒性 C.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5

D.发展的过程性

44.下列哪种倾向属于形而上学()

A.用运动的观点解释世界 B.主张运动与物质无关

C.用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相对静止的状态 4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

A.事物是相互渗透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构成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4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形容人们看问题的方法()

A.缺乏整体性 B.缺乏动态性 C.缺乏客观性 D.缺乏矛盾性 47.“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说法表明了()

A.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C.万物是客观存在的 D.事物的联系是具有多样性的 4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相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

49.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50.“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须从严”。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事物的联系 B.事物的发展 C.事物的规律 D.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51.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宇宙中发生的一切运动和过程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联系是客观的

6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5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陈代谢是物质世界的永恒规律 C.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D.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暂时的 C.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

D.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所推动的

56.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A.相互排斥的关系 B.相互分离的趋势

C.相互贯通的关系 D.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5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B.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包含、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58.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矛盾的同一性()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倾向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的倾向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倾向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倾向 5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表明矛盾的双方()

A.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B.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C.是可以互相利用的 D.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0.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一说法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绝对对立 D.绝对同一

61.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哲学依据是()

A.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7

B.世界的永恒发展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62.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

A.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受对立所制约的同一 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6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

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矛盾双方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渗透的 C.相互依存的 D.相互转化的

64.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方针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B.世界永恒发展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原理 65.从哲学上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了()

A.个性与共性没有区别 B.个性先于共性而存在

C.个性完全包含于共性之中 D.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

66.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一命题的哲学含义是()

A.个性与共性没有区别 B.任何个性都包含共性 C.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 D.共性完全包含个性

6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E.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集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