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eddcc52cc58bd63186bd80

据初步统计,在60家重点企业中,主持或参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已超出20家。根据该区域高新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建立联盟标准时机尚不成熟,但正在积极探索软件、动漫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创新。

8、标准化创新奖励情况。根据高新区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组织申报区政府的标准化政策性资助,浙大中控、数源科技等10家高新企业申报,已有6家企业获得了75万元的资助;组织推荐10家企业申报杭州市政府的标准化创新奖;组织浙大中控、聚光科技、浙大三色三家企业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浙大中控集团的《基于EPA的系列化国际标准研制》资助项目已通过专家初审,即将进入国家科技部评审阶段。组织标准化示范企业申报及评价工作,鸿雁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高新区(滨江)示范企业称号。

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年多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主要做法是: 1、大力营造创建氛围。为充分调动开发区各界及广大企业参与示范区创建的热情,区党委、管委会、政府作出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示范区的决定》,提出把标准、专利、品牌作为建设创新型示范区的三大战略,相继召开了“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和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与江、浙、沪三省(市)质监局举办了“标准〃创新〃效

益”长三角世界标准日论坛;组织高新企业参加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副秘书长、国际电工委员会组织(IEC)副主席主讲的标准化专题讲座和国标委在杭州、南京举办的学术座谈会。通过广泛发动和积极引导,在全区范围很快形成了各方关注,积极参与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2、出台激励创新政策。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创新创业 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战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对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对承担全国专业标技委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最高20万元的资助。同时,享受杭州市政府出台的“1+10”政策对企业标准创新给予的资助。有效激发了区内企业投入标准化科技创新的热情。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区域自主创新成果优势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源泉,全区重视科研经费投入,2006年共投入2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5%。与此同时,区内重点、龙头企业也相应加大标准研发投入,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标准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全区新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项,新批国家重点新产品14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3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2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7项,获得信息

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2项。不断涌现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全区标准科技创新工作。

4、加强政府推动力度。区政府把试点项目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区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落实各项任务的推进。办公室围绕国家标准委下达的示范区目标要求,历时3个月,开展了全区5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调研,并依此缜密地编制了《杭州高新区(滨江)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并以区党委、管委会名义下发,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目标任务、实施进度及保障措施,作为推进三年示范区建设的行政性文件。制订了《杭州高新区(滨江)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评价办法》,有效地激发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为进一步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融入标准,实现标准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根据《浙江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和区有关创建示范区试点工作的意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推动企业“研发、标准、产业”同步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积极探索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5、强化服务保障效能。作为示范区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单位的区质监分局,全力以赴,调动各种资源,为推进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全面服务:如,在新建的高新区(滨江)质量网站上设立了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平台,WTO/TBT预警信息平台、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产品检测及认证查询信息平台;对60家重点企

业实施执行产品标准登记,建立企业有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信息资料;精心组织辅导高新企业申报2007年度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标技委”项目及“国际标准研制项目”等;举办国际标准化论坛讲座及“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业务交流等活动;聘用了区内9名标准化资深人士,组建标准化人才队伍,举办了三期共200多人次的标准化人员上岗培训。

三、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对于滨江区乃至杭州市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参与标准化组织活动的中小企业居多。客观上,该区以科技中小企业居多,每年引进的300多家企业中90%以上为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多为外资企业。因此,目前参与国际或国家标准制修订或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高新企业,虽然其中一部分在行业细分中具有领先地位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对于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化、体现标准化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西安、深圳、北京、青岛等高新区相比,在示范区考核指标完成数量上相对落后于较发达的高新区。

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随着示范区工作的推进,全区企业对到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普遍提高,据调查:5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