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05321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6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8.下列各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颔联“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C.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颈联转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

D.作为一首送别诗,该诗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及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E. 同一般的赠别之作一样,王维此诗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

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 9.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比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⑴《离骚》中用“ ,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来直接表白自己宁死也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心志。

⑵《赤壁赋》中描写诗人泛舟江上随意飘荡自由来去的情景的两句是:“ , 。”

⑶《渔家傲?秋思》中用“ , ”两句,点出了“塞下”的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蟀爷 聂鑫森

这一群上了年纪的虫友常常聚会的地方,是关圣殿旁的“常乐居”小茶馆。

这小茶馆有年月了,旧式砖木结构,两层楼,门脸不大。但横匾和门联却是名人书写和镌刻的。联语云:“常以知足为乐;乐因荣辱如常。”小茶馆似乎力拒“时尚”,盛夏不用空调不用电扇,用的是旧时代店铺常见的“布扇”,带轴的横幅厚帆布悬挂半空,一绳系轴,由人手拉着来回晃动生风。冬天只在一楼的厅堂正中央生一炉炭火,热力四射,畏寒的坐一楼,喜欢凉润的上二楼去。

老板叫常青松,五十多岁,脸上总浮着热情的笑。

还有七八天,就要过春节了。虫友们围坐在二楼临窗的八仙桌边。桌子中间,相挨相靠的是几只鸣虫葫芦,里面蓄的是蝈蝈。

“多少日子没见蟀爷了,想他哩。” “若是蟀爷在,他的蟋蟀叫得最有灵性。”

蟀爷应邀到青海“西北京剧团”协助排戏去了,入秋后走的,一眨眼就快半年了。 蟀爷是虫友们为他起的尊号。他叫武长林,是京剧团“郝(寿臣)派”名净(花脸),扮相、唱功、做功都有过人之处,可说是名震江南。六十岁时,他坚决要求退休,为的是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了,得让他们有更多更重的戏份,他不能老挡在前面,应该高高兴兴地让道。

蟀爷业余喜欢玩虫,但情有独钟的是蟋蟀。他觉得能从蟋蟀高低、粗细、长短的叫声里,听出花脸唱腔韵味。夏虫、秋虫都好养,养冬虫不容易。蟀爷擅长养过冬的蟋蟀,既可磨砺自己的耐性,又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故而乐此不疲。

蟋蟀是夜鸣昼不鸣的,蟀爷夜晚要登台唱戏,没法子听。他就训练蟋蟀只在白天鸣叫,方法是每夜将盛虫葫芦放在稍冷的地方,使其收拢翅膀而噤声,持续数日便能改其习性,遇暖而鸣。

蟀爷退休后,清早去公园练嗓、打拳、清唱几段戏文。早饭后,就乐呵呵地去“常乐居”,和虫友们喝茶、聊天。冬天的日子,蟀爷一进门,大家就听见他怀里蟋蟀的叫声了,然后叫声沿木楼梯而上,来到八仙桌边。

蟀爷坐下来,从怀里掏出葫芦,放在自己的面前,蟋蟀的鸣叫声宽厚、雄浑、悠长。 “有点儿像我的嗓音吗?” “真像。它无疑是蟋界的名净!”

蟀爷哈哈大笑。待蟋蟀不叫了,他又把葫芦塞入怀中。暖一暖后,鸣叫声又朗然而起,于是再把葫芦搁到桌上。

蟀爷说:“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能合而为一者,称为化境,你们说是不是?” 优哉游哉,五年过去了。

这是个秋天的上午。蟀爷到十点钟的时候,才走进“常乐居”的二楼。他站着向大家拱拱手,说:“我来向各位爷辞行。我的一个学生在青海‘西北京剧团’当团长,亲自登门请我去协助排练《野猪林》,以便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迎新春京剧大赛’。学生还在我家里哩。吃过中饭,我们就去飞机场了。忙完这段日子,我就回来。再见!”

蟀爷双眼发潮,念了句京白:“各位爷保重,洒家——去——了。” 楼上楼下,响起一片叫好声。

蟀爷去了青海,让大家很惆怅。幸而蟀爷得便时,常会在某个上午,打手机到“常乐居”来。他告诉虫友们他还回不来,还得协助排练《赛太岁》《法门寺》《捉放曹》等“郝派”名剧??

有虫友问:“蟀爷,你掏出葫芦凑近手机,让我们听听蟋蟀的叫声。”

蟀爷说:“我确实把蟋蟀带去了,可我忙得没时间饲养,只好把它们放了??对不起。” 常青松提着大铜壶,笑吟吟地来为虫友们续水。 “常老板,可有蟀爷回湘潭的消息?”

常青松说:“下面有个茶客,是蟀爷的邻居。他刚才告诉我,蟀爷不回湘潭过春节了。” “为什么?”

“因为‘西北京剧团’获了大奖,人气极旺。那里的戏迷强烈要求,在春节期间搞个演出旬。听说蟀爷还要‘出山’,演《飞虎梦》的牛皋、《除三害》的周处。”

“蟀爷恐怕要元宵节后才能回来了。”

“那也未必。听说‘西北京剧团’元宵节后,要去香港、澳门演出,蟀爷能不去?”常青松说。

有人问:“蟀爷就不玩蟋蟀了?”

常青松答道:“弘扬国粹京剧是大道。玩虫呢,虽是国粹,但只能算小技。蟀爷不会舍大道而重小技。”

“那是。不过呀,我们觉得蟀爷呀,大道小技都舍不得!”

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虫友们在“常乐居”小茶馆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本篇小说主人公“蟀爷”超凡脱俗的为

人品性和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蟀爷养蟋蟀除了因为好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更多是出于揣摩学习的目的。正因如此,作为京剧团的名净,蟀爷的演技能够高人一筹。

C.退休之后,蟀爷对京剧的酷爱其实并未消减。为协助学生排演节目,他远赴青海。可看出他始终胸怀京剧事业,渴望为京剧事业奉献余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深刻弘大的主题。

E.小说将故事发生地点集中在小茶馆“常乐居”,通过茶客、老板之间的对话,真实反映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赞美。 (2)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有人说,小说中“常乐居”小茶馆老板“常青松”纯属一个多余人物,完全可以不去写他。对于这个看法,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

——曹文轩专访录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

从水

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

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