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二章泰山宗教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0c6e6348d7c1c708a1456b

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也亦靡诚弗应。”清光绪十二年(1886) 《万善同归》铭称“凡男、女欲祈年、免病、求嗣、保寿,竭诚于元君前者,元君即如其意佑之”。两通碑铭所载信徒所祈之事皆是非人力所能为,关系到他们现实生活的困难。其实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士大夫都存在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惑和对美好生活的欲求,只不过百姓多为个人求神佑,而帝王除个人信仰外,更多的是祈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罢了。碧霞元君恰能适应人们的心理,元君在信徒心目中成了慈善贤良孕育万物的泰山主宰。元君的职司也随着香客的意识而扩大,由最初主管妇女和生育问题,发展为护国佑民普济群生了。 2、信仰形式

碧霞元君信仰的平民意识构筑起女神信仰的雄厚的社会基础 “有功于民则祀之”这是道教祭祀的一条准则。“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对碧霞元君的信仰自始至今都表现为道教尊奉和帝王百姓个人信仰朝拜祭礼。同封禅大典和国家秩祀泰山神相比,似乎碧霞元君信仰对国家政治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与泰山神信仰柑比,东岳大帝始终属于国家祀典,只有天子、帝王才有资格祭祀,而碧霞元君则不然,她慈祥端庄和蔼可亲,能够护国佑民灵应九州,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把元君当做自己的保护神朝拜祭祀。 3、信仰内容

碧霞元君神的出现是泰山传统的主生思想、封建社会妇女问题和民间各种生育观念、道教神仙思想三者融合的产物。碧霞元君信仰的思想核心是关于生长发育的观念。元君的职能后来发展到“小之一家人口的寿夭祸福,四方农民禾稼的丰歉,大之社会的良窳,国家的治乱”,差不多人间一切祸福都能管,都是由元君主生思想延伸而来。封建时代“不孝不三,无后为大”,子嗣问题关系到每个人,元君庙中有一重要女神:送子娘娘,即为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之象征。所以碧霞元君深得人心,成为各阶层共同最尊奉的女神。 4、帝王封禅泰山的衰落

随着封禅制的嬗变和明太祖去历代封号,泰山神地位相对降低,“盖由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神仙” 碧霞元君的社会影响更加突出。民国之后,国家祭典随着封建制的灭亡而结束,泰山神的地位再次下降,泰山的宗教活动主要就是香客朝山进香拜元君了。泰山神的最尊神的地位最终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 二、泰山与佛教 1、佛教基本情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于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是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所以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和修持戒、定、慧三学,才能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就叫做“涅槃”或“解脱”。

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封,佛教在印民间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2、佛教传入泰山

佛教是随着帝王封禅活动而传入泰山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56年东封泰山;汉章帝刘炟公元85年、汉安帝刘祜公元124年祭祀泰山。于是泰山开始有了佛教。

最早在泰山传教的是朗公 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高僧朗公在泰山东北麓

的(济南历城县柳埠)昆瑞山麓创建了泰山地区的第一个佛寺:朗公寺 朗公寺很快成了当时山东佛教文化的中心,山东佛教的发祥地 。 佛教在泰山历经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渐多,古迹遍布,随后创建了灵岩寺、神通寺(重修)、光华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寺等。泰山经石峪和徂徕山映佛岩刻上了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大般苦经》、《般若波罗密经》等经典梵文。

由于佛教的发展,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也日渐发展,使佛教到隋唐时进入鼎盛时期,泰山相继又创建了藏佛寺、资福寺、法华寺、竹林寺、无封寺等禅院。

因宋真宗封泰山后道教极盛,佛教在宋朝处于低潮。宋之后,佛教某些基本教义为儒家所吸收,这时泰山道教也并融儒释,故使佛教时兴时衰。

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和尚航海来中国,公元1428年登泰山,重建竹林寺,复驻锡普照寺。清康熙间,诗僧元玉卓锡普照寺,普照寺影响日大。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多次灭佛事件,教徒称之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灭佛运动。这几次灭佛运动对泰山佛教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3、泰山上的佛、道之争

佛教在道教先入为主的泰山,采取避实就虚的发展战略,你占山之阳,我占山之阴,你占山之巅,我占山之谷,你在山头闻天风习习,我在谷底听流水潺潺,你让信徒登山攀崖,借以象征得道成仙是多么艰难,我让施主元山信步,预示苦海慈航,绝无多少风浪。 4、泰山现存著名佛寺

泰山现存著名佛寺有灵岩寺、普照寺、谷山玉泉寺、竹林寺及四门塔、经石峪等佛迹。 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方山(又名玉符山)之阳灵岩峪中。建于东晋。为朗公率众所建,取名“灵岩寺”。北魏太武帝 446年灭佛法,寺院被毁。至520年法定和尚又在方山之阳甘露泉西侧重建灵岩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院迁至西南山麓。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始移建于现址。唐宋时期记载,灵岩寺的僧众,最多时达到上千人。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时,曾住毕于此。宰相李吉甫把灵岩寺和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七霞寺合称为域中四绝,并且置于四绝之首,足以说明灵岩寺在当时的声望。 灵岩寺墓塔,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墓塔167座,墓志铭81块,墓塔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在中国塔林中实属罕见,尽管数量仅次于少林寺,但是灵岩寺的石塔林比少林寺的砖塔林更有特色。规模庞大的灵岩寺墓塔林,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历史,和墓塔建筑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建于1200年前的慧崇禅师塔,是塔林中最早的一座,也是灵岩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塔身为全石结构,高5.3米,东西两侧各有半掩式假门,东门中雕有一执仗老妪做推门而入状,西门中雕有一年轻女子做出门状,这一老一少,一进一出,也许象征着佛教的人生轮回转世。 辟支塔

辟支塔始建於宋代公元994年,历時六十三年。塔高五十四米,是八角九層的楼阁式磚砌建筑。一至四层为空心,由塔心柱设登塔楼梯。自第五層起,塔心柱与外牆合二為一,成為實砌塔体 辟支是佛的称呼,意为“独觉”。塔的下部为石砌基,四周雕有阴曹地府和各种酷刑,估计和泰山地狱传说有关 灵岩寺在唐宋之后,一直是禅宗的五宗之一,朝洞宗的重要寺庙,朝洞宗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灵岩寺的名声也就随之东渡,今天仍时常有日本和朝鲜,前来祭拜灵岩的僧人。 泰山佛寺为避免与道教争锋,选地一般都在岱阴或泰山的西北麓或东南麓,建在泰山之阳的只有两座,而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普照寺普照寺位于位于环山路北、凌汉峰前,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寺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于唐。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山门前高台

垒砌,石狮对峙。门上悬匾。匾曰:“长松筛月不辨今古,黑豆未芽何分儒佛”

四门塔景区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地处柳埠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有隋代的四门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的主要遗迹有元、明、清代的碑刻、故墓、塔林、涌泉、瀑布、竹林;景区内的金牛山空中花园,每年夏季为夏令营基地和农业生态游基地。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东侧。此塔为隋611年所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单层方形石塔。塔建于5.5亿年前的寒武系页岩之上,塔身为当地大块石岩砌成,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明清以来习称“四门塔”。

在神通寺遗址以南的灵鹫山腰,有一座盛唐遗物,即称为海内孤例,绝无仅有的九顶塔。 龙虎塔因雕有龙虎而得名,与四门塔的深厚方拙相比,龙虎塔生动华丽,四周刻有火焰纹样的券门,门两侧雕有一手持剑,一手托塔,脚踩夜叉的四大天王像,门上和四角有罗汉、飞天、伎乐、龙虎等精美的高浮雕。四角各有佛像一尊,是一座融优美的建筑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于一体的杰出佛塔。

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按佛家之言,金刚是金中之刚,般若是智慧,波罗密是彼岸之意。即要用智慧断除烦恼,便能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金刚经》5000全文余字。经石峪刻经仅存2500(现为1000)余字。1982年泰山文物管理部门在经文石坪四周架设了石栏,既防践踏破坏,又可环栏欣赏,使高山大峪更加壮观

玉泉寺该寺名称繁多,因南有谷山、东有玉泉,故名谷山寺、玉泉寺,亦名谷山玉泉寺,俗又称佛爷寺。它位于岱顶北,直线距离6.3公里,山径盘旋20余公里。南北朝时由北魏高僧意师创建,后屡建屡废,1993年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及院墙。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