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重点题库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运动生理学重点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29ff62bceb19e8b9f6bae1

20.运动性心脏增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长期运动,心脏产生适应性变化,出现心脏增大现象和专一性适应变化。

a.心脏的增大是因超负荷刺激,使心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加强,同时蛋白质分解减慢。蛋白质合成加速主要是由于增加心肌中的核糖核酸的含量,心肌纤维中收缩成分的数量增多,各个肌原纤维变粗,心肌就变得粗壮,这是心脏对抗超负荷刺激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适应。

b.心脏增大的原因是由于静力性及力量性运动时,肌肉做持续性强烈收缩的成分较多,压迫血管使外周阻力急剧增加。心脏要克服后负荷,心肌就要产生代偿性增大。

c.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时间持续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心肌纤维就被拉长,久而久之造成心脏扩展,形成耐力性心脏增大的特征。

21.什么叫呼吸?呼吸是怎样产生的?

答: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外呼吸——血液在肺部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气体运输——血液运输氧与二氧化碳的过程,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支配呼吸肌的中枢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当它兴奋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扩大了胸腔的上下,前后和左右径,此时胸内压和肺内压降低,外界气体靠分压差从分压高处往分压低处弥散的物理现象被吸入肺,当吸气中枢转为抑制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腔缩小,胸内压和肺内压上升,气体被呼出。 22.怎样才能增加肺泡通气量?

答: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才能增加肺泡通气,因为从鼻到细支气管部位,不能实现气体交换,这一地区成为解剖无效腔,可见,每次吸入的新鲜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而呼吸道中的气体也不能全部呼尽,呼吸深度和解剖无效腔之差才是参与肺泡气交换的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23.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的?

答:进入血液的氧,小部分以物理溶解的方式被运输,绝大部分是进入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在氧分压高的肺部,血红蛋白迅速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24.运动中如何合理使用呼吸方法?

答:由于运动时需氧量增加,呼吸加强,为了减少呼吸道阻力,以及推迟呼吸肌 疲劳的出现和增加散热途径,所以用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

从运动时加强呼吸的方式来看,应该采取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的措施来提高肺泡通气效果。

从呼吸形式,时相,速率,节奏等方面来看,应该充分适应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而非周期性练习的呼吸,应该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和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2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换气的因素有:

1) 气体和液体的分压差和张力差是关键的条件,即分压差(张力差)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动

力。

2) 肺泡通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保持肺泡中高氧分压和低二氧化碳分压状态,以

利于持续进行气体交换。

3) 肺血流量:血流量经肺泡时能带走身体需要的氧,并排出一定的二氧化碳,因此,保证

心输出量正常,有利于气体交换功能。

肺泡膜扩散容量:肺内气体交换要通过肺泡膜扩散,其扩散速度,除受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21

影响外,还受肺泡膜的面积,厚度,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的影响,生理学中,往往用测量氧的肺扩散量来评价肺泡膜的功能水平。 26 糖在人体内有何主要作用?

A人体组织细胞重要成分B人体主要供能物质C转变脂肪和蛋白质贮存于体内 27.水有哪些生理作用?

水具有维持物质代谢的作用,可以调节体温,还具有润滑的作用,水是运输营养物质与代谢废物.

28人体三大供能系统及各自特点?

磷酸原供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反应十分迅速,ATP生成量很少,肌肉储量很少,用于短跑等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

乳酸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反应迅速,食物能源-糖原 ,ATP生成量有限(2-3ATP),高产品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用于1-3分钟的活动。

有氧氧化系统:有氧代谢,供能反应慢,食物能源,糖,脂肪,蛋白质;ATP生成量很多(38-39ATP)没有导致肌肉疲劳的副产品,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 29.饱餐后为什么不进行剧烈体育运动? 饱餐后,肠胃需要血流量较多,此时进行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留造成胃肠胀,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症,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恢复后在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30.激素的分类和作用一般特征?

分类:非类固醇激素:1)蛋白质激素: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2)氨基酸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和甲状腺素 类固醇类激素:1)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 2)卵巢:雌激素 孕激素 3)睾丸:睾酮

4)胎盘:雌激素 孕激素

一般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 2)相对特异性3)高效能生物放大4)颉抗与同作用 31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影响: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提高能量代谢的水平。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3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使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与贮藏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可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 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而有利于生长. 33.试述感受器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接受得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位神经冲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34.试述肌梭和腱梭功能?

1)肌梭功能: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 2)腱梭功能: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35.试述小脑作用

1)调节肌紧张 2)控制身体平衡 3)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22

36.列举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种类? 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 37.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区别? 1)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

2)连锁性:反射活动是成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3)本体感受性: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38.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可训练性较小。

2)年龄、性别:在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子在18—20时达到峰值,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14—16岁峰值,一般保持到25岁左右,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3)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耐力训练可提高其水平。 39.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一般无训练者常以50%最大摄氧量运动强度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60—70%最大摄氧量强度。优秀耐力运动员85%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3)间歇训练法:强度较低、不完全休息,等身体机能不能完全恢复开始下一次练习。 4)高原训练法:给机体更强烈的刺激,以调动人体最大潜力。 4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和CP含量:含量高,无氧能力强。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能力,糖原含量高酵解活性高有氧工作能力强。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及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代谢能力;调节能力包括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三)最大氧亏积累:最大氧亏积累增加运动成绩,机体缓冲能力也同步发生变化。

41.什么叫"超等长练习"?为什么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答:肌肉在离心收缩以后紧接进行向心收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力量训练,叫做超等长练习。之所以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是因为A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有人认为这种练习是发展弹跳力最有效的方法。 42.力量练习怎样结合动作特点? 答:力量练习必须与该动作相适应,结合动作的特点是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该极其相似,这样做不仅是能增强必要的肌肉群的力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正式动作的协调性和速度。

43.负重大小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答:负重大(最大重量的85%以上),因为重量大,所以能显著增大力量,但因为举的次数少,则耗能少,而且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对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的影响不大,肌肉体积增大不明显;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的负重,由于负重轻,重复次数多,则消耗的总量大,这就有利于增强肌肉物质供应,发展肌肉的体积也比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力,而对肌肉力量和体积的增加都不明显。 44.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哪些? 答;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方面:

(1)肺通气: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也就越多。吸入体内的氧量多少又与呼

23

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适当加深呼吸深度,最大摄氧量就可以提高。 (2)心输出量: 心脏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3)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机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也必然影响最大摄氧量。 4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答: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

(1)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的提高(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可以提高无氧耐力。

(2)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都可影响缓冲乳酸的能力。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提高可以延缓疲劳的出现。 46.决定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快慢的生理基础包括哪些?

答:跑速主要决定于步频和步长两个变量,步频的加快有赖于:

(1)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即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2)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数及其面积(%)

(3)提高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它又决定于肌肉放松的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巩固程度。 步长的改变受下列的因素的影响: (1)肌力的大小;

(2)髋关节柔韧性(3)腿长

47.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会有那些规律?

答: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的变化。 48.赛前状态有哪些表现?

答:在运动或比赛前,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脉搏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吸氧量增加,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升高等。 49.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答:赛前状态是一种条件反射性变化,运动场的环境,运动器材,广播声以及和训练、比赛有关的条件刺激与肌肉相结合,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条件反射。

50.怎样克服不良赛前状态?

答: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使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平时加强实战训练和多参加比赛。另一方面通过适宜的准备活动来调节运动员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低可以采用强度大,节律快的准备活动提高他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过高,则应该采用强度小,节律慢的准备活动以降低其兴奋性,使之达到适宜水平。还可以通过按摩、水浴等调节赛前状态。 51.剧烈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答: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的需要,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这些强烈的刺激传人大脑皮质,引起运动动力定型发生暂时性的紊乱。 52.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有哪些?

答:常用的有视觉闪耀值法(视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阈测定),皮肤空间阈法,膝跳反射阈法,体位血压反射测定法,呼吸耐力测定法,心电、肌电和脑电测定法,肌张力测定法等。

六.论述题六.论述题

1.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答:肌电图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分析运动技术。在动作进行过程中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