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4ddb3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c9

进行节日起源、意义、习俗等内容的补充介绍:

A.“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掴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简单介绍“介子推”)。

B.“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这一天主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据说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重要传统节日(简单介绍“屈原”)。

C.“七巧”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简单介绍“牛郎织女”)。

D.“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简单介绍“嫦蛾奔月”)。

E.“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时也会说“九九重阳”,“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数中又是最大数,因而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5.拓展交流:

(1)补充出示几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的“白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以及回族的“开斋节”等)。教师出示一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各类传统节日的不同寓意。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注意提醒他们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不同节日的场景、画面。

7.指导学生试着进行背诵练习,提醒他们注意根据节日的时间顺序进行理解性背诵。指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提醒。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剩下的5个生字“敬、转、团、热、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观察,说说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敬”左边笔画较多,写紧凑,右边要写得左收右放;“转”左窄右宽,左边“车”的横画变成平提,右边“专”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折折、点,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团”最后一笔是封口横画,同时内、外两部分之间要做到“围而不堵”;“热”下面四点的方向和间距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第一点为左点,后面三点为右点,中间两点略小;“闹”里面“市”的点画与中间的竖画不能连成一画了,且内外两部分同样要做到“围而不堵”。

2.学生自主描红、艋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都有了哪些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单小结:孩子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实在是有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创立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但不论是哪一个节日,无一不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板书: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识字3 “贝”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文中的生字,并能够进行正确、美观的书写。

教学难点: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知识;汉字“贝”的实物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甲、骨”4个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汉字“贝”的故事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人物面部表情“哭”“笑”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观察这两幅图片所对应的汉字(哭、笑)。课件补充出示“哭”和“笑”两个字,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字形与所对应的画面之间发现了什么(“哭”字像两只眼睛 在流眼泪的样子。“笑”字像人在笑时眯着眼睛,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2.师小结引入:你们真有一双慧眼,一下子看出了其中的奥妙!看来,这些小小的汉字其实并不是一些抽象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生活中真实的事物的另一种有趣的存在形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汉字王国,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板书课题:“贝”的故事,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贝”,同时指导书写,注意最后一笔点画略长,与撇画对称。生在田字格内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了解课文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情况,及时根据他们的朗读问题进行个别提醒与指导。 2.同桌间进行生字朗读检查,注意及时对朗读错误进行纠正。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的情况:

(1)出示课后双横线内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教师及时进行生字朗读纠正,重点提醒学生读准生字“珍、品、贫”的前鼻音,强调“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而“饰、易”两个字是整体认读音节。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贝壳、甲骨文、钱币、钱财、有关、珍贵、携带、饰品”,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甲”在词语“甲骨文”中要变调为第二声,同时补充讲解关于“甲骨文”的知识(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 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教师随机指名读、学生抢读词语,进一步进行词语认读巩固。 (3)过渡:刚才大家不仅读准了生字的字音,而且把词语也读得十分正确,如果我们再把它们送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它们吗?指名两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好课文第2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关于汉字“贝”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并思考: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汉字“贝”哪些方面的知识?

(1)学生读书并思考,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抓住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

(2)教师简单归纳(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甲骨文中的“贝’’是由贝类的状貌演变来的,第2自然段写汉字“贝”在古时候的意思,并由此发展成为表示与钱财有关的汉字的偏旁),然后板书:字形演变字义发展。 三、生字巩固,指导书写

1.生字识读小游戏: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小组同学比赛朗读,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把生字读得全部正确无误。读得正确的生字,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同时对于读错的生字予以范读强调指导,重点提醒几个前鼻音的生字不要读成 了后鼻音。

2.课件再次出示本课要求会书写的剩下的三个生字“壳、甲、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及其笔画、结构上的特点,说说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