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课内文言文阅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73435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c

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9.C(A乃,竞然;B要,同“邀” 邀请;D寻,不久。)

20.土地平坦幵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错译、漏译一词扣1分)(共3分)

21.A (前半句“入世”错)

22.《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亨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共3分)

【湖北省仙桃市】二、(一)文言文阅读(10分)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①罢朝而晏②,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执巾栉③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臹也。不忠不臹,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国富兵强,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选自《新序校释·杂事》)

【注释】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号称春秋五霸之一。②晏:晚。 ③巾栉:泛指盥洗用具。

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旦与贤相语(谈论) 水尤清冽(格外) ..B.未尝进一贤(推荐)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C.孙叔敖相楚(宰相) 小大之狱(案件) ..

D.庄王卒以霸(最终)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日之晏也 当求之于上流 ..B.樊姬掩口而笑 面山而居 ..C.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计日以还 ..D.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皆以美于徐公 ..9.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樊姬是一个既“忠”且“智”的人。

45 / 100

B.文中的樊姬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都善谏,樊姬把自己与虞丘子进行对比,邹忌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二者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虞丘子辞位的原因是樊姬力荐孙叔敖。

D.选文主要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不忠不臹,安得为贤?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0分)

7.C(2分) 8.B(2分) 9.C(2分)

10.?不忠诚,不聪明,怎么(哪里)能称为贤能的人(贤相)呢?(2分;“安”、“贤”译对1分,表达顺畅1分)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分;“乱”、“劳”译对1分,表达顺畅1分)

【湖北省咸宁市】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6~9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7.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躬耕于南阳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6 / 100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答案】6.C 7.D 8.A 9.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 ②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解析】6.C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

7.A.躬耕于南阳:在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从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以其境过清:因为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表并列连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连词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者都为助词,翻译为“的”

8.A.对“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的原因理解有误。五次提到“先帝”表达出孔明对先帝与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道出了二人荣辱与共、君臣知遇的历程,也向后主言明他身为丞相忠君爱国、光复汉室的忠心。同时也能打动、鼓舞刘禅追念先帝的教导,奋发图强。

9.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猥自枉屈”中的“猥”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中“善”是“好”的意思;“雅言”指“正言”。 【湖北省襄阳市】三、(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47 / 100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②据:保佑。 ③易物:改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 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 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 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其乡人曰 其: ②惟德是依 惟: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之 ..D.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2分)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答案】12.①他的 ②只(各1分,共2分) 13.D(2分)(凭借/带领)

1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虽”“察”“情”必须译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每空1分,共2分) 16.“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1分),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足依”看出来的(1分)。(共2分)

【湖北省孝感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3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48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