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教学课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3年度教学课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c793950029bd64783e2c48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2013年度)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课例

姓名: 授课:五年级二班 日期:2013年10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运用学到的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尝试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7课——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1、第一项,听写词语,谁愿意在白板上写?

(指名读)混乱 血迹 瓦砾 废墟 昔日 爆炸(齐读)抬头看, 2、第二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发生在这对父子之间爱和承诺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赏析词句,立体探究,感悟品味父子的“了不起”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齐读这句话。(板书:了不起)

2、这句话是说谁了不起?(板书父子)父亲为什么了不起?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让你

觉得这位父亲很了不起,画下来,在旁边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3、探究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1不放弃、坚守承诺

出示:①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设想一下,发生什么,父亲会和儿子在一起?当儿子快乐时——他会跟儿子一起分享;当儿子遇到困难时——他会跟儿子一起分担;当儿子遇到危险时——他会奋不顾身地救儿子。

②父所以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他不放弃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他不放弃

当他伤痕累累险些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他不放弃 师:普通的承诺、坚守的毅力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亲。 预设4 对比离开

其他孩子的父母当时是怎么做?

师:其他的父母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哪里看出来?(急匆匆、痛苦并大喊,撕心裂肺的哭喊,绝望)为什么离开?

也许他们离开是因为,他们不想看到孩子的尸首,不想接受孩子已经离世这个惨不忍睹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的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在这是他们特殊时刻,他们这种特殊的理性也是正常。但是这些父母的理性更加衬托出什么?(没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决心——了不起)? 预设2劝阻 质疑:

②谁劝阻?(点击)好心人指谁?看看父亲说的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表达了一个意思)体会到什么?(要挖的决心,希望大家帮他,不帮自己也不会停)我和大家配合一下,一起读读这部分,感受父亲内心世界。(引读)当好心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太晚了,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满怀期待地问——生:(读)(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儿子又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离开。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怎么会停下,他简直要崩溃了,近乎哀求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想起了板书:承诺)

⑦这部分有一个描写父亲神态的词语,直直,你体会到什么?父亲直直地看着大家,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话,所以在别人眼里,这位父亲已经——精神失常了,你也这么认为吗?

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真挚的承诺,父亲对儿子真真切切承诺的坚守,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8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他是失常了,他“失常”得可敬“失常”得伟大! 预设3挖:

① 师:这段话中哪些字眼触动了你?(数字、外貌描写)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体会到什么呢? (艰难 、漫长)

②父亲为什么会挖了这么长时间?(因为楼房坍塌厉害,他没有工具,又没人帮助。)

(出示下面教学楼变化句子,)体会挖得艰难。看,这就是三层教学楼倒塌后形成的废墟,简直就像一座小山!上面是横七竖八的钢筋水泥板,年仅7岁的儿子被埋在废墟的最底层。挖起来多艰难啊!

③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36个小时,而是不厌其烦地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出来呢?(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克服的巨大困难。)

④ 谁来读读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这几个时间读得时候是一个比一个急切吗?想像一下,在这近40个小时里,父亲遇到了哪些危险,哪些困难?父亲挖了8小时了,这8个小时——————

小结: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父亲挖呀挖呀,父亲有可能挖到了其他孩子的书包课本,也有可能挖到了其他孩子的尸体,但是儿子的踪迹一点都没有看到。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这样坚持不懈的发掘呢?(板书:挖)(要坚守承诺)此情此景让老师不禁想到了汶川地震中一个片段、一个镜头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