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e4941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1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

《北冥有鱼》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②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

③④

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⑤⑥

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⑦⑦

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穷发: 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毛,指草木。②修:长。③羊角: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④绝:直上穿过。⑤斥鴳:鴳雀。⑥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⑦飞之至:飞翔的最高限度。⑦辩:同“辨”,区别。

参考译文: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鴳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没有 ) ..

A.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其名为鲲/化而为鸟 ....

C.齐谐者,志怪者也/处处志之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彼且奚适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⑵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3、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特点。“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翼若垂天之云”等表明鹏硕大无比的外形特点,“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等表明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且善用凭借等特点。斥鴳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之至”,表明它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足见其目光短浅、才疏志微。

4、【甲】【乙】两个文段在表现鹏的形象时,写法上有何异同?同: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奇特的夸张和比喻、传神的动词(“击”“抟”)等多角度表现鹏的特点。异:【乙】文还将鹏与斥鴳进行对比,进而突出鹏的特点。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

①②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同“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同“曝”,晒干。④参:同“叁”,多次。

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煣的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

第 1 页 共 3 页

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

A.学学半/学不可以已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鹏之徙于南冥也/輮使之然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3、【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乙】文则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进行了形象论证。 4、两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示例:学无止境、实践出真知、勤学好问等。 《马说》 【甲】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②③

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

④⑤

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节选自《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参考译文:《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

A.故虽有名马/其名为鲲 B.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特点)来喂养它。(“一食”“食马者”的“食”须正确)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根据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乙】文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了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具体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的作用。“风怒号”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秋风声势盛;“卷”更表现出狂风威力巨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出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为雨大作铺垫;也烘托了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

第 2 页 共 3 页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用“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显苦寒不堪。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有什么作用?表明诗人生活的悲苦由来已久,也为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抒发起到过渡/铺垫作用。

3、诗人的人生理想是通过哪几句表现的?抒发了什么情怀?诗歌最后一节。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广济苍生、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卖炭翁》

1、卖炭翁的“卖炭”目的是什么?表现出其怎样的生活状况?换得“身上衣裳”和“口中食”,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表现出卖炭翁的生活艰辛、悲惨。 。

2、全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及对“宫市”掠夺民间财物社会现实的揭露、抨击。

3、从写法上任选角度(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炼字炼词等)具体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 示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肖像描写及对比手法,表现出卖炭翁年事已高、生活劳苦的形象特点。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心理描写,将“衣正单”与“愿天寒”进行不合情理的对比,以“心忧炭贱”解释原因,更突出了卖炭翁悲惨境遇、艰难度日的形象特点。

“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又写出了车重,从而突出卖炭翁早起晨驾、踏雪辗冰的艰辛、困苦的形象特点。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横冲直撞的动作、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揭露了“宫市”强夺百姓财物的罪恶。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刻画了一位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绝望的卖炭翁形象。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