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6846f19e31433239689325

六十三、瑞金二路(卢湾区)

1、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原马立斯别墅)

马立斯,是一位英国商人,1867年来沪。这座住宅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立斯别墅建成于1917年,坐落在今瑞金二路118号。这座别墅占地很大,达7万7千余平方米。花园里除了有绿茵草地和森郁的树木,还有小桥流水、四季花卉。四幢造型别致、气度非凡的别墅式建筑就掩映在这闹中取静的大自然之中。主楼建筑面积为1135平方米。这四幢楼建筑采用红瓦屋顶,有主楼和辅楼,均为两层,平面呈曲尺形。主楼底层中间三开间,外面是一个略带圆弧形的双柱廊,使室外空间富有过渡层次。外墙用红砖砌成,转角处设角柱。屋顶上有烟尘、老虎窗、屋顶四落水,坡度较陡,是比较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自然而朴实。1924年马立斯将其别墅东北部的三幢楼卖给了日本的三井财团(洋行),从而易名为“三井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这里成了贩卖鸦片的窝点。而日本人松井则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三井花园,作为国民党“中统”黄仁霖支持的励志社上海分社及三青团支团部。解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华东局、华东军区的指挥部,邓小平、陈毅都曾住在现在的一号楼--“三井花园”。后来曾为国宾馆,20世纪80年代又改名为瑞金宾馆。

六十四、绍兴路

1、绍兴路5号,上海新闻出版局(前朱季琳住宅)

这是一幢淡黄色的,略带弧形的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V形布置。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楼梯平台向外挑出部分是休息室。建筑立面朴实无华,仅在檐口入设西班牙建筑常用的连续拱卷花纹。解放以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这幢楼里厅很多,除了教堂大厅外,有大小十几个客厅、餐厅、动厅,并有自己的爵士乐队。每到周末,这里分外热闹。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2、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院

昆院里面的舞台就叫兰馨舞台,兰花幽雅的气息把绍兴路的文化气息熏得更为浓郁了。周末,兰馨舞台常常会举办热爱昆剧的票友准票友的聚会,一些时尚的年轻白领迷醉在古老而典雅的昆腔中,让自己心底的浮一点点远去。昆剧团门口开了一家名为“新吉诃德”的餐厅,文绉绉的名字透着书香,让人想起中世纪的西班牙骑士,可它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餐馆。剧院对面的小洋楼,有一个玲珑的玫瑰阳台。据说当年关锦鹏《红玫瑰和白玫瑰》时,很想让陈冲演的娇蕊在这个阳台上梳头的,可是玫瑰阳台的主人始终没有答应,为此,这位大导演还纳闷了很久。他不知道,这里的人不习惯自己的清静被破,何况,这个“梳头”的镜头多少还带点诡异呢。

2、绍兴路18号,金谷村

建于1930年,里面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温情的上海毕竟断不了他们的乡愁,国家的局势不再苛刻他们时,便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现在这里据说住了不少演员导演文化名流。著名编导桑弧就曾经住在里面。

3、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住所

这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的私人住所。洋房虽经历风雨洗礼,那般恢宏气势、万千风情却丝毫没有削弱,目前老洋房做的是独一无二的公馆菜,没有宫廷御宴的排场,也没有西洋菜肴的浮华,充满了家庭菜肴的温馨实在,却也不似街头小食的寒酸,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精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洋房里的私房菜。

2、绍兴路54号,上海人民出版社(杜月笙母亲住宅)

出版社的庭里,坐落着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转角式布置,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类似于今天的阳光屋。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相同。整幢建筑既有佛教大殿的气势,也有楼、堂、馆、所的热闹,更有居家的亲切感,据说是有人为报恩于杜月笙的母亲,建造了这幢中西混合式的花园住宅,让老太太在此吃斋念佛,颐养天年。

六十五、大境路(黄浦区)

1、 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大境阁(明代)

六十六、人民路(黄浦区)

1、古城公园内,沪南钱业公所(清代)

六十七、中山南路(黄浦区)

1、中山南路1551号,三山会馆(清代)

会馆亦称公所,是旧中国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三山会馆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福建旅沪水果商人的同业行会组织。馆址设在半淞园路239弄31支弄15号(今中山南路1551号)。该馆占地面积有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是上海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古建筑群体。会馆总体布局程长方形。整幢建筑雕梁画栋,殿宇高大雄伟,别致秀丽,富有福建闽派建筑特色,体现了晚清期间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准。红砖白缝清水外墙,雄伟的大门上方镌刻着“三山会馆”四个大字,浑厚有力。大殿中间原供奉着一尊湄洲天后神像。与大门正上方相呼应,有石雕的“天后宫”三字和图案,以示这里既是三山会馆,又是供奉天后女神的天后宫。这座二进四合院式的三山会馆,殿前有八角亭一座(即戏台),两侧为二层厢房次间,共计十大间,三山会馆也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遗址,1949年以后,馆舍为半淞园路小学使用。1981年,为辟通中山南路将整体建筑向东移20米,市文管会拨款修复建筑原状。1959年,三山会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十八、海伦路(虹口区)

1、海伦路504号,沈尹默故居(1946年)

系沈尹默1946年在沪寓所,直至1971年在此病逝。

六十九、香山路

1、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1918年)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

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孙中山故居有主楼、辅楼各一幢,毗邻在一起,都是砖木混凝土结构。这里环境幽静,楼前是一片正方形草地,东西南三边由广玉兰、冬青、香樟、松柏及其他四季常青树环抱。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布局紧凑又合理,显示主人的不凡气质。孙中山故居不仅是孙中山夫妇居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18年至1920年间,孙中山在这里完成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等重要著作。1920年11月20日经中国G*C*D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介绍,在这里会见了*****使者维经斯克;1922年月23日会见了中国G*C*D人李大钊;1922年8月25日会见苏俄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马林,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同年9月孙中山又在花园草坪上召集了有中国G*C*D人参加的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方案的会议,最终促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共第一次合作。

七十、兴业路

1、兴业路76号,中国G*C*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21年)

中国G*C*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上海会址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这幢石厍门楼房,建于1920年,当时为上海*****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大会是借用李寓楼下客厅举行的。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恢复了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两栋具有20年代典型上海民居风貌的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原来叫作“树德里”的――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砖主体,黑漆大门,格子厢房,继承了书香门第的传统;而点缀的红砖,与教堂相似的拱门浮雕(怒放的“铿锵玫瑰”),以及仿西假窗,证明那时西风已很风行了。

七十一、茂名南路

1、茂名南路59号,华懋公寓(锦江宾馆北楼)(1935年)

七十二、成都北路

1、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国G*C*D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1922年)

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G*C*D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59年5月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条由青红砖相间砌成的成排成排的石库门弄堂里,住户的迁进迁出很平常,邻居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户人家的客厅里会聚集起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李达。这里原是党的第一个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人称“李公馆”。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二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670户居民,并把这片保护性建筑保留下来。2002年6月30日,依成都北路7弄30号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2003年1月,纪念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平民女校旧址(1921年)

中国G*C*D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1984年5月,这里

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四、漕溪北路

1、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1896年——1897年)

徐家汇藏书楼是法国天主教耶酥会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图书馆,隶属于耶酥会总院,最初供天主教传教士藏书与阅览之用。藏书楼几经变迁,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建于1896年至1897年间,两层西式建筑,仿照梵蒂冈藏书楼建造,当年是藏书楼的西文书库,主要收藏西文神学文献和汉学资料。1847年,当时的耶酥会修院从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传教士们便可是搜集年画、地图、家谱、碑拓等,他们还编撰、印刷西文图书,从事中西文翻译。所以这座两层藏书楼在1897年建成时,就明确地将一楼作为中文书库,二楼作为西文书库。“神父楼”原为耶酥会总院所在地,为耶酥会神父住所,建于1867~1868年间,后经改扩建,为四层西式建筑,现也成为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同时,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尚贤堂等机构的藏书也相继并入徐家汇藏书楼。

2、漕溪北路201号(原漕溪北路45号),上海老站餐厅(原徐家汇圣母院)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圣母院创建自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始建于青浦之横塘,由薛孔昭司铎发起。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王家堂,同治八年(1869年)迁至徐家汇。内分拯亡会、献堂会、徐汇女子中学、启明女校、聋哑学堂、幼稚园、育婴堂、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和浣衣厂等。现为“上海老站”餐馆。

2、漕溪北路595号,上海电影制片厂(原联华电影公司)

七十五、龙华路

1、龙华路2577号,江南弹药厂

2、龙华路2591号和龙华路2501弄1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1927年—1937年)

3、龙华路2853号,龙华寺、龙华塔、 它以千年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成为名闻遐迩的宗教胜地和旅游景观以及江南名刹。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赐额龙华寺,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龙华寺重加整修。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第二进为天王殿,两侧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弥勒像,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像,是报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第四进为三圣殿,第五进为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龙华塔被誉为申城“宝塔之冠”,位于徐汇区龙华镇北、龙华寺前。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由吴孙权建,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今存之塔建筑结构及造型乃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7年)所建,塔的砖身是北宋原物。昔人称赞龙华塔“规制秀丽,诸方所无”,龙华塔七级八角形,总高40.64米,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空筒式,外形八角,内为方室。

3、双狮楹门(古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