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十章 第2讲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全国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十章 第2讲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8cc5b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b

2019年

A.Al、Mg、SO3 C.Al、SO3、I

2-

3+

2-

3+2+2-

B.Mg、CO3、I D.Al、Br、SO3

3+

2+

2-

3+

2-

2+2--

解析 根据①溶液中有Br和CO3,根据离子共存原则,不存在Al、Mg;根据②溶液中无SO3;根据③不能确定是否含有I,因为在①中氯水可能把I氧化成IO3,致使溶液不变蓝色。 答案 A

5.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NH4、Mg、 Al、SO4、NO3、Cl。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得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

2-

2+

3+

△---

已知:3NO3+8Al+5OH+2H2O――→3NH3↑+8AlO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SO4和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Al C.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NH4Cl和MgSO4

解析 由气体1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的现象,确定气体1为氨气,溶液中一定存在NH4;由沉淀2与酸反应的现象判断其成分中一定有碳酸钡,可能存在氢氧化铝,所以B项错误;由溶液2与Al/OH反应:3NO3+8Al△---

+5OH+2H2O=====3NH3↑+8AlO2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NO3;由沉淀1加酸后,沉淀部分溶解,确定其中沉淀溶解的部分为氢氧化镁,未溶解的部分为硫酸钡,所以确定溶液中存在SO4和Mg,A、D项正确;Na、Cl无法确定是否存在,C项正确。 答案 B

【离子推断解题思路】

离子推断可以把实验操作、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检验、电荷守恒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其一般解题思路为

根据反应操作判断一定含根据能否共存判断根据电荷守恒判可能含有

―→―→―→―→

及反应现象有的离子一定不含的离子断还含有的离子的离子

必须注意两点:(1)所加试剂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影响;(2)用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时要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2-

2+

3++

2+

2-

2019年

[试题分析]

1.(2016·课标全国Ⅰ,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解题思路: 我的答案:

考查意图:该题以基本化学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气体的收集、溶液的配制、盐类的水解、气体的净化等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考生不仅知道为达到实验目的要遵守的基本操作规程,还要理解这些规程所体现的化学原理,并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题目蕴含着“一般与特殊”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具有较好区分度。本题抽样统计难度为0.40。

解题思路: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操作应用分液漏斗;NO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O2,且NO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盐酸中溶解,再加水稀释,抑制其水解,防止生成沉淀;将Cl2与HCl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只能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但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因此不能得到纯净的Cl2。 正确答案:C

2.(2016·课标全国Ⅱ,12)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NaHCO3、Al(OH)3 C.Na2SO3、BaCO3

B.AgCl、NaHCO3 D.Na2CO3、CuSO4

解题思路: 我的答案:

考查意图:本题是关于混合物成分鉴别的实验题。通过对混合物的性质探究,由实验现象判断、归纳并形成实验结论。本题从知识层面考查了考生对碳酸盐、亚硫酸盐、硫酸盐以及氯化银、铜和铝的化合物等相关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涉及的内容不仅覆盖面广,而且都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知识。从思维和能力层面上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抽样难度为0.52。

2019年

解题思路:A项,NaHCO3、Al(OH)3 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生成硫酸钠、硫酸铝、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无固体存在,错误;B项,AgCl不溶于酸,固体不能全部溶解,错误;C项,亚硫酸钠和碳酸钡加入水,碳酸钡不溶于水使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稀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固体全部溶解,再将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正确;D项,Na2CO3、CuSO4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错误。 正确答案:C

[真题演练]

1.(2017·课标全国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 C.干馏

B.升华 D.萃取

解析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说明该操作为升华。 答案 B

2.(2016·北京理综,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解析 A项,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操作,错误;B项,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操作,错误;C项,箅渣取液应属于过滤操作,正确;D项,灌装是转移液体操作,错误。 答案 C

3.(2016·上海化学,16)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

B.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019年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解析 KNO3中混有NaCl,提纯KNO3,将它们溶于热水,并降温结晶。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化。则有,操作Ⅰ是在烧杯中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得到较高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操作Ⅲ为冷却结晶,利用溶解度差异使KNO3结晶析出,过滤,洗涤,干燥即得KNO3晶体。故选C。 答案 C

4.(2015·天津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无Fe 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解析 A项,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说明一定含有Fe ,不能证明是否含有Fe,错误;B项,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是因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SO4·5H2O,所以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正确;C项,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说明原粉末中一定含有Na ,不能确定有无K,若要进一步确认可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进行观察,如果火焰呈紫色,则含有K ,否则不含K,错误;D项,若为SO2 气体也有相同的现象,所以不能确定该气体一定是CO2 ,错误。 答案 B

一、选择题

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 A.苯和水 C.食盐水和泥沙

B.乙酸乙酯和乙酸 D.硝酸钾和硫酸钠

3+

2+

3+

2+

解析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是指蒸馏操作。苯和水分层,用分液法分离,A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酸互溶,用蒸馏法分离,B正确;泥沙难溶于水,食盐水和泥沙用过滤法分离,C错误;硝酸钾和硫酸钠用重结晶法分离,D错误。 答案 B

2.(2018·湖北省百所重点学校联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A

实验目的 检验钾元素 实验操作 用铂丝蘸取试样在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