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之家》中的悲剧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欢乐之家》中的悲剧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8cec4b28ea81c758f578a3

夫人已经告诉过她,贝莎这人很危险,但她为了妒忌、为了爱情却对此忠告毫无顾忌。贝莎为了报复,把葛莱斯不能接受的莉莉的行为都添油加醋的告诉了前者,这让葛莱斯放弃了对莉莉的爱慕,也让莉莉嫁入豪门的梦想破灭了。

莉莉知道贝莎的为人处事,却还时不时的和贝莎的丈夫乔治待在一起,这也为贝莎进一步对莉莉的报复,以及出于对自己婚姻的维护对莉莉的陷害提供了机会。后来贝莎为了利用莉莉才带莉莉出国旅行。因为她想和青年希尔维顿在一起寻欢作乐,需要莉莉成功地分散她的丈夫乔治的注意力。贝莎和希尔维顿彻夜未归,贝莎为了自己的利益,却撒谎说她和希尔维顿一直在车站等乔治和莉莉,埋怨莉莉和乔治没有等他们,而是单独回来。这让莉莉又处在了婚姻爆发边缘的多希特夫妻中间。尽管事实上多希特夫人对莉莉的猜疑既不必要,也不厚道,但是在大多数的婚姻争端中,若一方指责另一方不忠实,另一方总会倒打一耙;一方越强调自己的委屈,另一方便会厚颜无耻的反击。贝莎是个行为鲁莽,偏偏又死乞白赖地逃避后果的人;她轻率地闯下大祸,却又寡廉鲜耻地为自己辩护,随便抓到根稻草就会当成自卫的武器。后来贝莎拒绝让莉莉会游轮跟他们一起离开,这也让莉莉又卷入了一个丑闻当中。并且此后,贝莎更是事事针对莉莉。所以从上述看来,贝莎和莉莉的矛盾冲突也是导致莉莉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莉莉自我的冲突

这一冲突属于黑格尔冲突分类的第三种,也是黑格尔最重视的类型。莉莉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莉莉的母亲是个用家中有限的存款取得无限排场的人。莉莉耳濡目染,她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成长起来:为了雇个好厨师,穿上巴特夫人所谓的“体面”衣服,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她自行培养出了豪华生活的高品位。“她绝对受不了破旧低劣的生活环境,无法低头俯就贫困与污浊。在富丽的气象中,她整个人都会膨胀起来——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环境,这才是她唯一愿意呼吸的空气。”(王小乐,P26)但同时莉莉也继承了父亲的理想主义。莉莉的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在莉莉母亲对丈夫的诸多抱怨中有一项,“是说他在早年——在工作还不过分劳累之前——整晚整晚地把时间浪费在了“阅读诗歌”上面,当他去世后,那三十多本脏兮兮的诗集还不是和靴子、药瓶一起堆在她我是得书架上,打包送去拍卖。莉莉天性中有多愁善感的成分,也许正是继承了父亲的诗情,才使她最庸俗的意图沾染上了一丝理想化的色彩。”(王小乐,P34)所以莉莉确实

5

又不屑于嫁给一个土财主,并且私底下还会为母亲赤裸裸的拜金主义而感到羞愧。这样她一方面向往塞尔登所说了摆脱了一切物质因素的精神共和国,另一方面她极力摆脱不能满足她“高雅品位”的贫困生活。

她渴望不再为金钱而烦恼的婚姻,因为她清楚自己和母亲当年一样痛恨贫困。只要一息尚存,她就要和贫困做斗争。她想要嫁给家产丰厚的葛莱斯,可是在她即将成功的瞬间,她想到婚后和葛莱斯在一起的生活,又质疑了她所追求的。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也不知道为何无法找到她自己的目标。莉莉就像是个农奴似的辛勤耕耘播种,但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她不是睡过了头,就是出门去野餐了。富豪罗斯戴尔也曾多次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多次向莉莉求婚,但也得到了莉莉的拒绝。莉莉被贝莎屡次陷害,后来甚至被逐出上流社会,不得不住破旧的旅社,当制帽女工来维持落魄不堪的生活。事实上莉莉手里掌握着贝莎与塞尔登秘密通信,足够对贝莎婚姻构成威胁的一包信件。爱慕者罗斯戴尔愿意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以及帮助她重返上流社会。本来她已经决心有这个方法为自己辩护。因为她对贫困不便得生活具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她害怕自己过上越来越寒酸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她母亲极力警告她避免的。并且,“她究竟为什么还要恪守社会规范,既然它曾不经审判就斥责她,将她放逐?她一直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她被人定了罪,但她是无辜的。既然这种定罪是不合理的,那她也用不合理的手段来夺回自己的权利,又有什么不可以?”(王小乐,P307-308)但是这些信件涉及塞尔登,涉及她心仪的对象,如果这些信件来换取她回到上流社会,她需要从塞尔登过去的隐私中获利,并且塞尔登也需要承担一半的污名。莉莉最后一次怀着希望见到了塞尔登。 她却发现她永远的被关在了塞尔登的心扉之外,她意识到他们之间确实又什么东西死去了——那就是他心中被她扼杀的、无法复生的爱情。这让她痛彻肺腑。尽管在离开塞尔登家前她没有等到塞尔登的爱情,但是她却为了爱情,把能够帮她重返上流社会的信件投入火炉中烧掉了。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悲剧性性冲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和解。一种是冲突的双方通过一种惨烈的方式两败俱伤,另一种是发出动作的人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片面性。莉莉.巴特通过放弃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渴望,使她性格中这对矛盾冲突得到了和解。也正是她性格的这种两面性,对精神国度的追求以及对物质财富

6

的追求的冲突将她送上了不归路。

四、结语

黑格尔把悲剧看做艺术的桂冠。他的这一悲剧理论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者伊迪丝.华顿把这部小说提名为“欢乐之家”,然而却赋予了它悲剧的内容。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悲剧之死,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莉莉的死亡之因,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mmons,Elizabeth.Conflicting Stories:American Women Writers at the turn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 Oxford UP,1992.

[2]Bell,Millicent.“Introduction:A Critical Histor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ith Wharton. Ed.Millicent B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5.

[3]Dessner,Lawrence.“Edith Wharton and the Problem of Form.”Forum 24.3(1983):54-63.

[4]程朝翔,傅正明.西方悲剧美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 [5]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7]陈望衡,李丕显.黑格尔美学论稿.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2. [8]《美学》第一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9]《美学》第三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10]杨成寅.美学范畴概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1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2]《欢乐之家》.伊迪丝.华顿著,王小乐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9.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