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学基础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971252ad02de80d4d840e5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从历史上来看,政治变革对课程变革的影响和制约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为直接。政治变革对课程变革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抑制作用,甚至使课程产生倒退。政治变革对课程变革的制约大致表现为:1.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2.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现代以来,学校课程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需求。总的来看,经济因素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对课程变革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课程变革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内容、难度、编排、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否则,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文化突变时期,学校课程则要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加剧,尤其是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的课程变革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变革的动力不仅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心理特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水平、倾向及其潜力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 二、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1、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2、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3、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4、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2、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这些新学科领域或者被整合进既有学科(如环境教育),或者作为独立学科(如增加外语学科)。3、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3、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4、政府下达

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以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做出更多决策,用最好的方式实施课程政策。5、许多国家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1、“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2、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3、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七章 课堂教学

教学与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的含义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水平的活动.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3.教学的功能

教学使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使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