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a6924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e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

教师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5、在学生思维的的转折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信息技术适当引领,学生便会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三)探索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教学双方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教与学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

主探究学习,延伸拓展和表达交流创造了条件。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程序为提出任务(问题)——资源查阅——信息处理——交流汇报——运用拓展,这样能更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

1、提出任务(问题)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任务(问题)为教学出发点,首先对任务(问题)有具体描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认识轴对称图形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对生活有什么作用?……

使学生产生疑问,明确学习主题,指明研究的方向。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驱动”下学生产生探究热情,而任务的规定性又可起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作用。

2、资源查阅是学生通过搜索与主题相关的网站,或浏览教师事先制作的网页,获取有关的资料、信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任务传达后,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等方法收集资料,下载相关图片、文字保存在自己的文档里。教师合理选择多媒体素材、收集相关的学习网站,精心制作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网站链接、图片欣赏、拼图游戏、图片发布、交流平台、网上测试、你知道吗和创意无限等,在上课时为学生提供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资源、浏览网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信息处理是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分析、解释,形成观点,这是保证探究学习成效的重要一步,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式学习,也

可以与周围同学互通看法,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请求教师帮助,探求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师生、生生、生机的互动。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学生从自己收集和老师提供的信息里,最后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4、交流汇报是在学生探究、讨论成熟后,学生交流、汇报、展示个人或小组探究学习的结果,组织评价,集体总结归纳,达成共识,完善结论。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课的开始,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探究成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目标进行整理,按目标要求把学习收获等汇总成演示文稿向全班学生讲解展示。

5、运用拓展是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与活动,学生阅读汇集课外资料,运用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探究学习的时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如,在“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节数学实践课中,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这么多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请你们也来做一做、画一画、剪一剪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软件以及手工彩纸等,创作了个人喜欢的轴对称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评价。课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再加工,然后在班级网页、校园网上展览、交流。整个活动设计开放,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从网页上认知、处理信息到自由创作,既发挥学生个体独立性,又发挥群体协作性;既培养了学生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又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性。

(四)锻炼并形成了一支具有现代化意识、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能够自觉地钻研、学习、创新,不断提高教

学水平和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熟练制作、应用课件的能力。

2、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 老师《 》一课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苏珍老师《用不同知识解答应用题》示范课获得市领导和全市毕业班教师认可;周雅洁、王瑜老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均获二等奖;为了使课题成果得以验证和推广,张淑芳、李娟老师多次在市、校内上展示课,均获好评,并且张淑芳老师在2013年5月、周雅洁老师在2012年5月送教下乡,得到同行一致认可。

3、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

在论文、案例等比赛中四十多篇获各级一、二、三等奖,并且多篇论文刊登在各级刊物上。

(五)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绘图、文档的编辑、网上搜索等技能,部分学生已掌握演示文稿、动画、网页的简单制作,学生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并能经常用电子信箱收发邮件。

2、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如五年级数学中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师布置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用小方格量、通过割补转化”等多种方法。

3、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自实施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