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理化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理化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bdb28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f

48.下表是NaCl、KCl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S(NaCl) S(KClO3) 0 35.7 3.3 20 36.0 7.3 40 36.6 13.9 60 37.3 23.8 80 38.4 37.5 100 39.8 56.3 ①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100g水;

② 40℃时,将10gKCl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1)(最简分数); ③ “海水晒盐”利用的方法是(12)(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 工业上用氯化钠溶液制备氯酸钾,主要流程如下:

(第Ⅱ步中发生的反应:NaClO3+KCl→NaCl+KClO3)

上述流程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水是否参与第Ⅰ步化学反应?(13)(填“是”或“否”)。 溶液A中的溶质除NaCl外,还含有(14)(填化学式)。 49.以下改进实验能够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

图1 图2 图3

① 图1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15);

② 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可以制取氧气,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的优点是(16)(写一点),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7);

③ 图3实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18),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9); ④ 待图3实验结束后,将甲试管从烧杯中取出并按下图进行实验。若白磷足量,理论上进入试管中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20)。

初三理化(物理部分)第9页(共11页)

八、简答题(共19分) 50.根据题意回答。

A B C D E

图1

① 写出仪器名称:a(21),b(22); ②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择的一组装置是(23)(填编号)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4);

③ 下图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过程。最终在F处观察到的现象是(25)(选填“甲~丁”);

图2

④ 资料表明:高铁酸钾(K2FeO4)固体也能用于制取氧气,原理如下: 方案一:4K2FeO4

2Fe2O3+4K2O+3O2↑

初三理化(物理部分)第10页(共11页)

方案二:4K2FeO4+10H2O→4Fe(OH)3↓+8KOH+3O2↑ Ⅰ.关于以上方案说法错误的是(26)

a.方案一是分解反应 b.方案二更节能简便

c.方案一、二均可在图1的装置B中进行实验

d.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

2Fe2O3+4K2O+3O2↑)制取0.3mol氧气,需要高铁酸钾的物质

的量为(27)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51.“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 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回答: ①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Ⅱ.若用方案一(4K2FeO4

Ⅰ.图1中可观察到甲试管中的紫色液体变为(28)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9),

乙试管的作用是(30);

Ⅱ.由图2坐标图中的曲线可知,烧杯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变(31)(填“强”或“弱”)。 ②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初三理化(物理部分)第11页(共11页)

Ⅰ.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32),证明反应生成了 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33),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Ⅱ.如图4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

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34)(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③ 比较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 Ⅰ.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5);

图5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36);

较之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更为剧烈,原因是(37)。

Ⅱ.按图6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

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38)(选填a~d)可知:两个锥

初三理化(物理部分)第12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