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易错题训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易错题训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ecc47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9

环境功能,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对湿地的破坏性开发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曾对三江平原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导致黑土的大量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目前三江平原正在进行 “退耕还湿”的工作,以保护湿地。

【参考答案】(1)湿地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湿地①为温带荒漠带。

(2)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①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①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3)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势高,蒸发弱,高原冻土的形成使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4)导致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沿海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风暴潮灾害、洪洪灾害频发,内陆地区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5)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消亡过程。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成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

第9页/共12页

也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影响: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①削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①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①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和分解的功能; ①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 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①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

第10页/共12页

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13.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B图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什么?分析在该地建设全国性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为了确保 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①、①、①各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第11页/共12页

(3)近年来,a、b、c等城市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分析其人为原因 【解析】 (1)B 图区域为陕西、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丰富区。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分布集中,非常利于开采,同时交通便利,有焦柳、大秦等多条铁路利于把煤运出,非常适宜建全国性能源基地;但开矿特别是露天开矿易破坏地表植被,加重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2)①是黄土高原中的沟谷,①是黄土塬,①是坡地。根据课本知识很容易答出治理措施。 (3)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干旱、大风等自然原因,也与地表植被破坏有关。在草原牧区由于滥垦、过樵、过牧都会造成荒漠化,导致尘土较多,在大风作用下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参考答案】 (1)煤炭储量大,质量好,分布集中;埋藏浅,便于开采;发达的铁路交通便于煤炭外运。开矿中要防止水土流失,避免环境污染,做好土地复垦。 (2)①为沟谷,应打坝拦泥蓄水固沟;①为黄土塬,应平整土地,营造护田林网;①为坡地,宜育林,育草护坡。 (3)滥垦、过樵、过牧;不合理开矿造成植被、地表形态的破坏。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