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180b27453610661ed9f441

能成为妻、成为“太太”,费尽了心机。《儒林外史》就描写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妻、妾形象,比较正面的有杜少卿、庄尚志娘子,中性的有严监生的妻妾,反面的有王太太等。 杜少卿、庄尚志的娘子是正面的妻子形象,书中写了好几次她们的笑,这是夫妻和睦的例证,却给人留下了遗憾。杜少卿告诉了娘子路上没有盘程的一番笑话,“娘子听了也笑”;朝廷让杜少卿做官,他不去,“娘子笑道:‘朝廷让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庄尚志在面见皇上回家后,“与娘子相见,笑道:‘我说多则三个月,少则两个月便回来,今日如何?我不说谎么?’娘子也笑了。”这些笑表面上看起来是夫妻间理解的笑,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白虎通义》)这些名义上看似平等的夫妻关系也只是男性的话语策略,是杜、庄这些男性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平等的对待他们的妻子,相应的,妻子处于理解的地位来了几次笑,但“夫者妻之天”(《仪礼·丧服》),却从更深一层揭示了这些笑的实质。这看似温馨的笑给人以深思:平等只是表面的,她们是不在场的,只是为了衬托丈夫们有多么高大、多么开明!严监生的正妻王氏在面黄肌瘦,走路都怯生生的时候,“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也深得严监生的称赞(严监生在临死之前还对王氏赞誉有加)。王氏在病床上,面对已有儿子的妾赵姨娘的哭啼、苦肉计时,却无可奈何,只得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被迫答应扶正她。在赵氏拜堂行礼之时,“王氏已发昏过去”,赵氏的催逼加速了王氏的死亡。而妾赵氏,为了爬上正妻的位子,费尽了心机,用小恩小惠收买了王氏舅爷,同时,也深知严监生的性情(寿终之时也只有她能明白他的心思)。然而,当她面对更强势的、来争家产的大伯子严贡生时却几乎无法应对,此时,她的心机已不再起作用,她只是一可怜、卑微的女性。她是所有古代妾妇们的化身,也是女性艰难挣扎为求得更高地位的典型例证。鲍廷玺的妻子王太太是一个“绝妙”的女性,从“王太太”这一贯穿全书始终的称呼,便可看出作者的讽刺意味,她已是鲍氏娘子了,却一直沉浸在“王太太”中,戏子领班之妻这一真正角色,始终未能在她心里得到认可,所以她就一直是“王太太”,而非鲍太太或鲍娘子。她三次嫁人,一直在挣扎、在努力,想做一个“太太”。她只是有一个梦而已,但这个梦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只因为她的出身,更因为那个社会、那种文化和那种文化所影响下的病态人生,男性士子尚不能圆梦,更何况处于更下层的女性了?

上面这些妻妾们,从杜、庄之妻到严监生之妻、妾再到王太太,她们都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女性之所以为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在夫权社会等级森严的夹缝里求生存,尽管也有极少数美满的,如杜、庄之娘子,但却给人带来不少遗憾和缺失。她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缺失是由男女不平等造成的,“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4]传统女教形成之初,已经奠定了男尊女卑的基调,用“乾为纲,坤为从”来说明男尊女卑是合乎天理的,此后这一思想就一直禁锢、挟制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使她们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三、以色相为食的妓女形象

以色相为食的女性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畸形、病态的群体,尤其是在八股取士已经扭曲了男性心灵的封建末世,她们从肉体到精神所受的奴役也更深。从以色骗财的河伯妇,到下等妓女细姑娘、顺姑娘,再到较高等的妓女聘娘,每个人都是可怜的、悲惨的。

被正面男性形象凤四老爹惩罚的船上少妇是一个靠色相勾引客人从而骗钱养家的妇女,她的行为是可恨的,但更是可悲的、让人同情的。当她知道自己也上当受骗后,就“哀告道:‘你放了我,任凭甚东西,我都还你就是了。’”起来时,“连裤子也没有了。”这时大家(满船的男性)都忍不住的好笑,“众人看着那妇人穿了衣服......”,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衣服,是对妇人的莫大侮辱,她只是迫于生计才干的这种事,此时她已经没有人的尊严了。从肉体到精神,她受到男性群体的戕害,是一卑微却备受迫害的女性形象。细姑娘、顺姑娘

是下等妓女,她们所接待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男性。汤六老爷的衣着打扮着实让人恶心,但细、顺两姑娘听他说到科场,就如同见了官老爷一般的敬重和害怕。两位姑娘是没有灵魂的妓女,面对心灵极度扭曲的嫖客,却充满了敬意,在最卑微的科场失败的男性士子面前,耍痴耍呆,不惜使出千般娇媚,显得更加卑微。聘娘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妓女形象,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且最喜欢相与官,围棋也会下,曲儿也会唱,又很会救场。聘娘认为“人生在世上,只要生得好,那在乎贵贱!”她自恃有几分颜色,便希望通过陈四爷的做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在与陈四爷共眠时,还在做着官太太的梦。聘娘病了,“看见陈木楠,含着一双泪眼,总不则声”,她心里很清楚她是因为官太太的梦才病的,但她始终没有盼来陈四爷的做官,就这样,她的官太太梦彻底破灭了,最终出家为尼。聘娘的梦碎给人以凄凉、悲惨。

聘娘是可悲的,岂止聘娘,细姑娘、顺姑娘不也这样吗?王太太不也是一样吗?甚至范进母亲也因之而丧命。她们和那一时代的大多数男性士子一样在心里存有对功名富贵的热切向往。妓女们处在女性的最底层,也是社会的最下层。在身体上,她们备受凌辱;在精神上,不但受到男性群体的玩弄(如船上河伯妇),而且深受男性价值观的摧残。八股取士作为男性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士子的灵魂,此价值观再进而波及到普通女性身上,尤其是妓女身上,使得违背大众价值观的妓女对功名如此痴迷,就更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了。 www.chinaswzl.com

四、恪守礼教的节妇、烈妇形象

“从一而终”“不事二夫”等女教原则从汉代开始广泛传播,班昭《女诫》宣扬“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并且要求女子“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使女子守节教条化。宋代从程颐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到朱熹的“生为节妇,此亦人伦之美事”,在理学家的标榜下,贞节逐渐宗教化。经过明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到了清代,“贞节”二字便成了规范妇人“人伦之大,风化之善”的最高准则,对贞节的重视已登峰造极。《儒林外史》就塑造了两个典型的节妇烈妇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王玉辉的大女儿死了丈夫,就守节在家,可谓节妇。他的三女儿在丈夫死后,决定殉夫,她这样对父亲说:“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在公婆愿意养活她时,她却说:“爹妈也老了,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只是由着我到这条路上去罢。”王三姑娘要殉夫,她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而非名节。王玉辉认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还说“他这死的好,只怕将来不能象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王三姑娘活活饿死之后,被旌封为烈妇。从根本上说,由于女性的依附地位,她们只是父亲和丈夫之间转让的商品,因此,在丈夫死后,王玉辉的女儿们只是考虑到守节、殉夫,而不是想办法继续生活、成为自身。

王玉辉的两个女儿成为节妇、烈妇并不是偶然的。王玉辉是一儒生,用传统女教教导女儿,女儿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这些思想并付诸行动。明清两代政府采取免除本家役、树立贞节牌坊等手段褒奖贞节,并且打击不节不烈的“反面典型”,贞节不仅能使人获得实惠,还能得到名节,所以节妇烈妇就很多。片面追求女性的贞操是男性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严重牺牲女性利益的结果,也是“男尊女卑”思想发展到极端的畸形产物。

五、不同选择的“才女”形象

宗法制的封建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很简单也很无奈,要么遵从社会的规定,成为合乎规范的女性,要么就活得像男性们,成为“伪男性”。想成为一个既不符合当时社会规范,又不同于男性的有主体意识的女性,是非常艰辛的。鲁小姐恨自己不是男性,想像男性一样生存,她的理想终究幻灭,不得不把理想寄托于丈夫甚至下一代;沈琼枝则是一个独立特行的女性,她身上闪耀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光辉。

鲁编修的独女鲁小姐,聪明貌美,是个“才女”。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天天研读八股文,在新婚之夜也不忘出八股文题目三难新郎。她认为“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便是极明理的,尤其是她治家井井有条,教子可谓有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女子有才更是德”在她身上体现了出来。出嫁前,她和那时广大的士子一样做八股文,徒有才情,却无用武之地;出嫁后,先是指望丈夫考个举业,好“妻以夫贵”,梦想破灭后,又把全部心思倾注在儿子身上,希望能“母以子贵”。鲁小姐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她的迂腐继续戕害着下一代。但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看,她是无辜的,更是不幸的:她既没有其他女子的悠闲嬉戏,也没有男性们的考取功名,空有满腹时文才情。鲁小姐试图走一条“花木兰”式的道路,但在那个时代却走不通,只是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形象。沈琼枝是书中最具个性的女性,她的经历、行为、才情让人耳目一新。当沈琼枝知道自己因受骗而要嫁给盐商为妾后,她随机应变,卷了财物,溜之大吉,有奇侠女子的作风;之后,她便到南京以卖诗文、刺绣为生,开始了自己赚钱的生活;当被人误会是暗门子时,她不卑不亢,打骂出手;她也同房主人娘子去烧香。在她遇到杜少卿后,得知杜娘子在南京,才依封建礼节去拜访杜少卿,她和盐商的官司也是在一个赏识她的知县的帮助下才得以解决。沈琼枝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行事,敢于和盐商做抗争,她的行为已超出了同时代的男性,对于女性更是惊世骇俗。同时,她又恪守着封建礼节,同房主娘子烧香、依礼拜访杜少卿等,她仍然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牢笼中,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在封建男权秩序下,除了做秩序所规范的女性外,女性只能做和男性一样的“伪男性”,或者另辟新路,做既脱离传统规定又拥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后者每走出一步都非常不易。鲁小姐走的是前一条道路,有“花木兰”等先辈们做榜样,但却没能走通;沈琼枝走的是后一条路,没有先例,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但每跨出一步都是伟大的。明清之时,社会上不断有妇女解放的思潮,但也只局限于纲常上的批判,并不彻底,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沈琼枝的局限是时代造成的。

在形形色色的士子中间,《儒林外史》点缀着这样一些女性,但她们绝非若有若无:“在这部社会戏剧中,妇女是一群十分重要的人物。虽然她们人数甚少,但这一群经过选择的女性形象却组成了一个变化多姿的中国女性的画廊。”[5]有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形色色的妻妾、以色相为食的妓女、恪守封建礼教的节妇烈妇、不同选择的“才女”,还有本文所没有涉及到的婢女、老妪等等。我们试图从她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她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但答案却是传统封建女教、封建礼教是她们的准则,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是她们的价值观,偶有几个别出心裁的(如沈琼枝),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绝大多数仍然因循着封建传统。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是女性受压制最深的时代,历史上所有对女性的压迫都在这一时代重演,也是封建社会最衰落的时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几千年的积淀压抑着、箝制着她们的思想和灵魂,尽管也涌现着女性解放的思潮,但数千年的因循并不会轻易改变,直到今天,女性解放仍需要当代人的不断努力。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关莉 20110059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讽刺艺术和对文中 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得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作为一步讽刺杰作,它所讽刺的 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也是当时吴敬梓所生存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或是曾经出现过的,可以说这些司 空见惯的人和事不需任何夸饰和渲染,就活生生的每天上演着。文中吴敬梓主要描写了六十个人,每个看上 去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有着共性,像周进、范进、马儿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张 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等,个个都栩栩如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非写实 , 绝不能成为‘讽刺’ ”[2] 。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讽刺” “人物” “性格” ; ; ; ; 关键词: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先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 年,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 ,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又因家乡安徽全椒 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先生自幼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 [3] 弟子员。尤精《文选》 中提到他赋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 或至于绝粮。后来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 ,此外在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 立了“吴敬梓故居” 。 吴敬梓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全椒 23 年,在赣榆 10,在南京 21 年,享年五十 四岁。他生平最恶举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诗说》七卷, 《文 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 《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 地位的,是他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四十九岁时才完成。小说中 他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如此好的作品在读者看来和他的生活背景 是息息相关的,他出生于仕官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在他成年之时,因为随其父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在他二十二 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利的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使他的生活和思想 都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 反的看法。再加上他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 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从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看到了官僚的徇 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 清客的招摇撞骗。每天上演着的种种都是最真实、最露骨也最凄凉,许多人和发生的事可谓 是历历在目,更是刻在了他的心里。 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 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 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

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 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 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 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章,是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 人真事为原形塑造。全书的中心内容,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被人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 。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 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 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 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 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