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育学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274819be23482fb5da4c47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这种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最主要标志)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另一重要指标)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学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总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

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②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通过教育来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

③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民主程度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3. 教育与生产力★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②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物质提供、劳动力需求 ③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系、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⑤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 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 ★

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

式。

教育资本储量: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为人力资本理论做出贡献: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

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1960年12月,舒尔茨在没过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

力资本投资”的演讲。

4. 教育与科学技术

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 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表现在:

① ② ③

科学技术决定教育者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②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5. 信息技术与教育: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观念→图书馆微型化、质量观念→知识的更新 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行控制教学进度,实现教育的个 性化,使因

材施教的理想成为真正的现实。

②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

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③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网络教育:①一方面是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

②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是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这种网络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传统的学校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筛选制度”、“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 网络教育→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教育

6.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学校文化文化的和修女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 ↘

校园显性文化(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隐性文化(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Ps: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

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的领导权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和教育在现今世界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 个体身心发展:

1) 概念:包括胜利发展和心理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

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现过程中实现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

生存和发展)

②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

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深信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②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等。荀子“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健康的婴儿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 个体深信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要求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 要求教育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③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④ 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似性与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

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个体差异性)

↓ 体态、感觉器官、神经活动

③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唯一因

素)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现实制约

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③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 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少年期: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

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强烈的独立倾向 4. 青年期:个体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要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Ps: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进行个性教育,这也是教育的理想; 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第四章 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