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十年定点扶贫工作总结及新十年工作计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保康县十年定点扶贫工作总结及新十年工作计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43587ba26925c52dc5bf06

保康县2002—2010年定点扶贫工作总结及

新十年工作计划

一、前言 (一)基本情况

保康地处鄂西北,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也是襄樊唯一一个集老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东依襄樊,南通三峡,西邻神农架,北郊武当山。荆山山脉横亘东西,荆山以北南河水系注入汉江,荆山以南沮水水系注入长江。县境南北长82.5公里,东西宽68.5公里,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现辖11个乡镇,257个村,13个社区,总人口28.8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

境内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四大资源:一是磷矿资源。磷矿保有储量3.37亿吨,远景储量达10亿吨,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二是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5万千瓦,已开发13.3万千瓦,居襄樊各县市之首,是全国第一批农村电气化县。三是林特资源。保康茶叶、烟叶、核桃、木耳、香菇等特产久负盛名。四是旅游资源。保康是早期楚文化的发源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之一。境内生态环境天然原始,森林覆盖率64.7%,野生腊梅、原始牧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等珍稀花卉分布密集,九路寨原始生态、汤池峡温泉、五道峡风光,南河库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区位闭塞,境内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很重,过去一直是省定重点贫困县,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去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7个试点县之一。

(二)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保康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贫困程度深,今年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全县共识别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82239人,其中扶贫户61468人,五保户14090人,扶贫低保户5703人。

通过对贫困户入户登记调查,我们认为贫困户致贫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却有许多共性原因,“一差”、“三低”、“三重”、“三缺”是导致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的主要症结。一是在客观环境上,表现为“一差”,即自然条件差。自然环境差、气候条件恶劣,耕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且大部分地方资源贫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二是在贫困农民素质上,表现为“三低”,即受教育程度低、发展技能低、致富智能低。三是在生存负担上,呈现“三重”,即教育负担重、生活负担重、病灾程度严重。四是在思想观念上,呈现“三缺”,即缺乏新观念、缺乏新风尚、缺乏新机制。

二、2002—2010年定点扶贫工作总结

多年来,我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在省、市各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个包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省委8号文件和《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的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坚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培训转移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现了扶贫一村变化一村,扶贫一户变化一户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成效

9年来,省、市、县三级累计组织1465个部门(其中省级67个、市级664个、县级734个部门)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智结合、改善环境与增加收入结合的工作原则,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261个村(社区)开展驻村扶贫,长期蹲点干部2920

人,共下派干部进行调研5780人次;投入扶持资金及物资折合25000万元,建成大小项目4653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45个,产业发展建设项目2430个,社会事业发展项目378个。

1、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驻村帮扶的重点来抓,以扶贫项目为依托,以群众为主体,通过帮扶部门及领导为贫困村在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提供的良好服务,大力实施路网建设工程、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电网改造工程等系列化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村村容村貌,贫困村农户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共改造干线公路750公里,新修村组公路2560公里,硬化村级水泥路97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新建饮水解困工程7000余处,铺设引水管道2579.2千米,解决了3万户、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对未网改村和半网改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改造高低压电线路336.8公里,全面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帮助5196户2万人实施了异地搬迁扶贫,改造1437户危房户,使5748人住上新房。

2、特色支柱产业规模发展,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坚持“扶贫先扶智”,邀请各类专家以及“田秀才”、“土专家”到扶贫村现场授课214场次,组织扶贫村群众到先进村、先进地区去学习考察 余人次,整合农广校、各类技术培训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等培训资源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480 期5万余人,发放各类科技资料10.5万份,切实增强扶贫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帮扶部门在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建成各色产业基地26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5000万袋,生猪养殖达到50万头,山鸡、樱桃谷鸭养殖分别达到100万只、500万羽,网络带动8600个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扶贫村传统耕作观念及模式明显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扶贫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约1500元。

3、社会事业有了全面进步,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我们一直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协助指导驻点村制定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作为各部门驻村帮扶的重点工作来抓。9年来,共帮助各驻点村维修中小学校舍18972平方米,添臵师生办公设备1572套,救助贫困学生2503名,基本上实现适龄儿童100%入学;新建(改扩建)村级卫生室210所16800平方米;新建、改建村级组织阵地112栋22800平方米,添臵办公设备3210套。帮扶部门积极与对口村开展创先争优联创、党建互动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4、驻村帮扶观念与时俱进,农村文明新风逐渐形成。驻村帮扶工作已由单纯的物质扶持,转变为物质扶持与精神扶持相结合的新阶段。我们着眼为民分忧、帮民解难,着力建设平安农村、稳定农村、文明农村。下派政法一线干部到治安条件较差的村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工作特长,彻底扭转了一批治安乱村局面。建立驻村干部“信访员”制度,在帮助发展的同时,积极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协调群众利益冲突。开展送法制下乡、送文化下乡活动,增强群众法制观念,破除农村陈规陋习,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年来,共为群众解决答复各类问题425余个,群众普遍感到满意;慰问贫困农户、党员8600人(户),发放慰问金25万元,赠送农资1.5余万公斤。

5、社会参与力度不断加强,帮扶效果得到有效提升。9年来,共有省工作队67个、市工作队664个、县工作队734个,帮扶11个乡镇261个村,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5000万元。特别是2009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后,省、市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