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5f184eeefdc8d376ee32f0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体系方面的改革, 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显得相对滞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是国家在控制基准利率的情况下,部分放弃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使得利率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利率市场化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可以反映真正的供需关系,使后进入的金融机构利用灵活的利率争取客户,避免地下银行放高利贷,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降低系统性风险。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利率政策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 就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分析表明, 虽然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但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些难点,需要通过一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和完善,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基本成熟。同时本文也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执行现状中的不足,提出了从创造外部条件、完善市场利率化体制、加快银行和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环境转变银行政策、采取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可行性;必要性

【正文】:

一、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政府放松对利率的直接干涉和管制,而将利率交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由市场相关主体的竞争中形成资产的利率,最后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作参考,政府进行间接调节,以市场机制形成的利率为主导的利率形成机制体系。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约束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依据。金融抑制论金融发展理论,它指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多直接干预会损害其效率和正常发展,进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国民经济的落后;金融深化是指金融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金融的发展,两者形成了良性的循环,金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从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这一事件为标志开始, 我国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 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经济体系己不可扭转地进入市场轨道,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也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但是, 相对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而言, 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仍较滞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仍较多运用计划体制下的一些手段, 利率管理体制也仍然是严格的计划管制模式, 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即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已从无到有, 但影响力有限。而在金融体系中, 利率市场化的步履更慢, 真正属于市场化的利率还只有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偶尔

为之的国债招标发行利率以及二级市场的债券交易利率, 其它各种利率的确定和调整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拟定, 由国务院最终决定或批准, 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只享有很小范围和程度上的浮动权。仅有的几种市场利率对整个利率体系市场化的作用不大, 可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特别是1997年7月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似乎更加动摇了人们对金融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信心, 国际、国内对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见分歧再次加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利率市场化理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和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认识, 坚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同时央行也在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这也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机制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中国金融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中国金融的改革滞后明显落后于经济领域里其他部门的改革步伐,导致经济上出现一些问题,如通货膨胀、外贸出口增速减缓、内需不足等。金融改革滞后重要体现在利率机制改革的严重滞后,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结构调整的深入和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提高。我国应逐步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利率管制模式,有规划、有步骤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一)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规范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和劳务价格已基本实现了由供需双方关系决定,但资金利率定价权仍然被政府所掌握,人为制定利率容易脱离市场供需关系,这导致资金价格容易被扭曲,影响市场机制效率的发挥,造成信息的错误传递,使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利率非市场化使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都不够规范成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二)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央货币政策的效果

1、加强市场信息传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央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银行同业市场中的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再贷款率等等,其弹性和机制的成熟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当下我国银行同行业间拆借市场率仅停留在制度规定上,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所以那些基准性的银行市场间的利率无法反应市场的供需情况,况且银行同行业间拆借利率也不与货币贷款、再贷款利率挂钩,所以市场信息传导作用也被大大削弱,市场反馈机制几乎无法进行,降低了货币政策效应。

2、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控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并非放弃国家对金融的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 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 从而有效地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利率的高低应受制于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 而决定货币资金供求的则是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经济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 其经营活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1、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动和资本交易

利率市场化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动和资本交易,有利于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丰富。随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不断更新,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会将利率变动作为基点,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出新颖、灵活的金融产品,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和竞争优势,使我国金融市场能够充满活力的发展。

2、淘汰低收益金融单位,规范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还能对非正规的金融商业行为进行抑制,淘汰掉那些靠低成本资金存活的低收益金融单位,使金融机构的资源向更具还款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贷款对象倾斜,使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

3.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强金融监管。

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央行收紧银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贷款从严使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在贷款审批方面也更加严格,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根本无法通过规范渠道获得融资,不得不选择融资成本更为高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转向民间借贷。受制于体制内收缩资金量,体制外的融资方式——民间贷款融资填补了目前的融资真空,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全民贷款”现象,温州、鄂尔多斯、河南、福建、陕西、广东等地先后形成了繁荣的高利贷市场,这种体制外的金融行为没有纳入正式监管,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利率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涨,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财务费用压力,同时,由于银行对大型业进行资金议价时处于弱势,因此可以促使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从而减少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1

4.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化经营企业。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经营模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极大地压抑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以后,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

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在客观上对其从事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这些将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5.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成功,使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以及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超出了政府和市场的预期.人民币的国际化要实现资本账户的可控、有效、大规模的开放,如果没有利率的市场化同步跟进,那么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本交易波动增加,并且会增加套利机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增加,客观上也要求放开利率管制增加利率弹性,以适应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带来的挑战,也对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客观而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实不能再拖了。汇率改革紧随其后,已在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理顺国内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利率市场化滞后导致银行改革踯躅不前,稳定的利差收入让银行陷入资本消耗型发展模式难以自拔;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加剧了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的效益和效率被忽视,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扭曲了社会资本配置,不断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导致实体经济遭受损失。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以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屡次被决策层提及。最近发生的“钱荒”危机,更让决策层意识到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三、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到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功能的完善,从微观金融主体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塑到“走出去迎进来”金融国际化的对接,适应、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了。

利率市场化是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之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目。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较高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商品、技术、信息、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各项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提供了基本条件。由于资金是各项生产要素的先导和媒介,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资金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资金市场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机制通过资金的导向作用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行利率的严格管制,使资金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资金资源被“低价”配置给垄断企业和政府,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利率由市场决定,各市场实体根据自身实际的融资需求和成本来竞争市场上的资金资源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资金资源带动各项生产要素资源被更有效率地配置,从而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