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b352ed856a561252d36f9c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二章 “牙的发育” 第三章、牙体组织 第四章 “牙周组织” 第五章 “口腔粘膜” 第六章涎腺组织

第七章、“颞下颌关节” 第八章、“牙发育异常” 第九章 “龋病” 第十章、 “牙髓病”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 第十六章 “涎腺疾病”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面裂的形成背景: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答案要点:颌裂和腭裂。颌裂的形成背景: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腭裂的形成背景: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 在腭突的融合缝

1、 简述面部发育过程

答:(1)两个球状突在中线处联合,形成人中;

(2) 球状突与同侧的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其中球状突形成上唇的近中l/3部分,上颌突形成远中2/3部分;

(3) 侧鼻突与上颌突形成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

(4) 上颌突和侧鼻突之间的沟称鼻泪沟,以后分化成鼻泪管;

(5) 上颌突和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部,其联合的终点即口裂的终点(口角)。 (6) 下颌突在中线联合形成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领骨和下颌牙齿。

(7) 额鼻突形成额部软组织及额骨;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附有上颌切牙的上颌骨(前颌骨)及邻近的软组织; 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1

答案要点:(1)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bifid tongue)或舌裂,罕见。(2)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正中菱形舌与局限性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3)甲状腺早期发生过程中,在甲状腺始基形成的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的下降过程中如发生停滞,则形成异位甲状腺。如在下降过程中只有部分甲状腺始基滞留,则形成异位甲状腺组织。(4)胚胎第4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第7周时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如甲状舌管未退化,其残留部分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1. 简述面部发育的过程

答:(1)胚胎第3周形成额鼻突上颌突和原口。 (2)胚胎第4周形成嗅板,嗅凹中鼻突和侧鼻突。 (3)胚胎第5周球状突面部突起发育完成。 (4)胚胎第6周各突起的融合联合。

(5)胚胎第7-8周面部各突起已完成联合,初具人形。

第二章 “牙的发育”参考复习题答案

1、 简述牙胚的组成、来源、形成的组织 1) 组成:成釉器,牙乳头,牙囊

2) 来源:成釉器:口腔外胚层,牙乳头:外胚间叶,牙囊:外胚间叶

3)形成:成釉器:釉质,牙乳头:牙髓和牙本质,牙囊: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答案要点:(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3)牙体组织形成。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4)牙的萌出。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

答案要点:牙胚包括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其中成釉器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及其它牙周组织。

3.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有哪些功能?

答案要点:钟状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数量不多。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2

答案要点:牙形态的异常常由牙胚的形态因各种原因发生的改变所致,如临床常见的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牙根弯曲;牙的数目异常可能主要涉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牙蕾形成的数目的异常所致。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答案要点:釉质的基质由成釉细胞分泌,主要的有机成分未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釉基质很快矿化。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的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釉质的矿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牙本质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主要为胶原纤维和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的矿化由成牙本质细胞控制,其中罩牙本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小泡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簇地分散在突起的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晶体继续长大并互相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成牙本质细胞不再产生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形成各种的晶核进行矿化。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第三章、牙体组织

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形态为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贯穿牙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走行方向反映了成釉细胞形成牙釉质时向后退缩的路线。此路线不是径直的,因此釉柱彼此横跨缠绕,其长度大于相应部位牙釉质的厚度。在窝沟处,釉柱由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意义:釉质龋的发生可沿釉柱的排列分析进展,所以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形态也不同;釉柱的走行方向还与牙体治疗的窝洞预备方法有关。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答案要点:电镜下釉柱横断面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釉柱由有一定排列方向(即择优取向)的扁六棱柱形晶体所组成。牙釉质中的晶体是全身各种矿化组织晶体中最大的,宽约40~90nm,厚约20~30nm,而长度较难确定。

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它们的长轴(C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65~70°的倾斜。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

答案要点:釉牙本质界、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釉牙本质界外形呈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此种连接增大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釉板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牙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牙釉质脱矿后经扫描电镜观察呈薄片状。釉丛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与釉柱间质和柱鞘关系密切,其高度约为牙釉质厚度的1/4~1/3。釉梭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牙釉质的纺锤状结构。是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牙釉质形成时此末端膨大的突起即留在牙釉质内所致。在磨片中,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生长线又名芮氏线(lines of Retzius),低倍镜下观察牙釉质横断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外,沿着牙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 4.釉质中蛋白的种类及意义。

答案要点: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釉原蛋白在牙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釉原蛋白可能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蛋白酶类主要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在牙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有利于成釉细胞对它们的再吸收,为牙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5.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答案要点:(1)牙髓神经在根髓及冠髓的形态及分布特点;(2)神经感受器的特点如只能感受痛觉;(3)神经的其它功能如调节血流、调节成牙本质细胞对伤害的反应或成牙本质细胞的代谢的作用、引起痛觉过敏和启动创伤愈合。 6.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答案要点:生物学特点:抗吸收、一生中不断形成。功能:牙的切缘和咬合面受到磨损时,也可通过根尖部继发性牙骨质的形成而得到一定的补偿。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病理性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于继发性牙骨质的沉积而得到修复。在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

第四章 “牙周组织”

四 、叙述从龋病到根尖周炎的发展变化

(1)龋病初期,釉质表面脱矿,病变区透明度下降,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区有色素沉着呈棕褐色

(2) 随着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病变沿着牙本质小管迅速扩散,细菌使牙本质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溶解,牙本质结构崩解,龋洞形成。

(3) 当龋病进一步扩展到达牙髓,可引起牙髓的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牙髓腔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造成急慢性牙髓炎。感染牙髓的细菌和代谢产物经过根尖孔可直接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导致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各种根尖周炎。

3、 简述口腔粘膜上皮的组成 答:1.牙龈上皮

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多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较深地插入固有层中,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上皮基底细胞生长活跃,偶见黑色素细胞,或含有黑色素颗粒,所以牙龈有时出现黑色斑块。 2.龈沟上皮

牙跟上皮在游离龄的边缘,转向内侧覆盖龈沟壁,形成龈沟上皮。该上皮是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上皮细胞浆少,含少量粗面内质网和许多张力细丝。跟沟上皮丧失其角化是因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引起的。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