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b352ed856a561252d36f9c

沟上皮不能抵抗机械力,而易破裂。结缔组织中常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浸润,这是由龈沟内食物分解产物和细菌的刺激所引起的。

3.结合上皮

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龄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结合上皮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结合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但如受到刺激,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人结缔组织中。

2、 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1)牙龈上皮

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多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较深地插入固有层中,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上皮基底细胞生长活跃,偶见黑色素细胞,或含有黑色素颗粒,所以牙龈有时出现黑色斑块。 2)龈沟上皮

牙跟上皮在游离龄的边缘,转向内侧覆盖龈沟壁,形成龈沟上皮。该上皮是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上皮细胞浆少,含少量粗面内质网和许多张力细丝。跟沟上皮丧失其角化是因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引起的。龈沟上皮不能抵抗机械力,而易破裂。结缔组织中常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浸润,这是由龈沟内食物分解产物和细菌的刺激所引起的。

3)结合上皮

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龄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结合上皮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结合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

5

无上皮钉突。但如受到刺激,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人结缔组织中。

1.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 答案要点: ◎牙龈的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仅有少量的弹力纤维,多位于血管壁。牙龈内胶原纤维束的排列有一定的方向,可分下列五组: ①龈牙组: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至牙龈固有层,向冠方散开,其数量最多。 ②牙槽龈组:自牙糟嵴至牙龈,呈放射状展开。 ③环行组:为环绕牙颈部的一小束纤维,常与其它纤维相混。 ④牙骨膜组: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至牙槽嵴外侧的骨膜。 ⑤越隔组:自一牙的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嵴至邻牙的牙骨质。

牙周膜: 主纤维束自牙颈向根尖方向可分为以下几组: 1)牙槽嵴组 ◎分布:主要分布于牙的唇(颊)、舌(腭)侧,在邻面无此纤维。 ◎起止: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牙骨质。 ◎功能: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2)水平组: ◎分布:位于牙槽嵴组的根方,呈水平方向环绕整个牙齿。 ◎起止:一端埋于牙骨质,另一端埋于牙槽骨。 ◎功能:与牙槽嵴组共同对抗侧方力,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

6

3)斜行组 ◎分布: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力量最强大的一组,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纤维的分布区域。 ◎起止:纤维呈45°向根尖方向斜行,埋于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埋于牙骨质的一端近根尖部。 ◎功能:将牙悬吊于牙槽窝内;使牙所承受的垂直方向的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布于牙槽骨上。 4)根尖组 ◎起止:起自根尖区的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功能: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根尖孔的神经和血管。 5)根间组 ◎起止: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功能: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2.何谓结合上皮?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如何?临床意义如何?

答案要点:(1)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齿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2)无角化、无钉突复层鳞状上皮,电镜下张力细丝、桥粒较少;(3)结合方式为结合上皮形成许多半桥粒,使细胞与牙面紧密附着;(4)随年龄增长,结合上皮的位置会发生改变;是牙周组织中结构上薄弱之处。

3.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1)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2)临床上利用上述特性可使错合畸形的牙得到矫正治疗。如加一定强度压力于牙上,一定时间之后,受压侧骨吸收,牙的位置随之移动,而受牵引侧骨质增生,来补偿牙移去后所留下的位置。

4.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7

答案要点:成纤维细胞:形成、更新牙周膜纤维;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牙骨质;成骨细胞:形成牙槽骨;破骨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吸收牙槽骨(或牙骨质);上皮剩余:正常时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刺激时增殖,可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

5.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答案要点: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在前磨牙区龈谷底形如楔形,在后牙区变为低平)。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茵斑和牙石。龈谷易受到炎症刺激,牙间区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

第五章 “口腔粘膜”

1.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答案要点:(1)上皮的细胞种类: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2)分布或排列特点:角质细胞形成上皮的结构,典型者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非角质细胞有黑色素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郎格汉斯细胞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梅克尔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

2.口腔粘膜的功能。 答案要点:保护、感觉。

3.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有何区别?

答案要点:(1)概念上的区别上皮肤表层称表皮、深部称真皮和皮下组织,而口腔粘膜相应地称上皮、固有层和粘膜下层;(2)皮肤有皮肤附件,口腔粘膜有相应的小涎腺;(3)口腔粘膜上皮无皮肤表皮中的透明层。

4.试述咀嚼粘膜和被覆粘膜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细胞大小的区别;(2)角化的区别;(3)桥粒的区别;(4)张力细丝和膜被颗粒的区别;(5)钉突长短的区别;(6):固有层纤维的区别;(7):有无粘膜下层的区别。

5.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结构蛋白有细胞角蛋白、桥粒蛋白等。细胞角蛋白突变可导致白色海绵状斑痣的发生,桥粒蛋白的改变可导致天疱疮的发生。

6.口腔粘膜基底膜结构特点。

答案要点:叙述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结构特点及组织成分。

第六章涎腺组织

1.比较三种大涎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别

答案:首先,表现在各涎腺组织所构成的细胞类型不完全相同。除新生儿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外,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而颌下腺是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