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b352ed856a561252d36f9c

物柔软,界限清楚,可活动,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伴疼痛。少数情况下双侧颈部可同时发生囊肿。囊肿内含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组织学上,90%以上的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囊肿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6.粘液囊肿的分型及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前者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是黏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内,黏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没有衬里上皮。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后者的组织学特点是囊腔内含有浓稠液物质,衬以假复层、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部分潴留性黏液囊肿衬里中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

舌下囊肿是特指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组织学上,它可表现为外渗性黏液囊肿,也可表现为潴留性黏液囊肿,但大多数舌下囊肿为外渗性囊肿,因此无上皮衬里,少数潴留性囊肿可内衬立方状、柱状、假复层柱状或复层鳞状上皮。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参考复习题答案

7、 简述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学改变及生物学特点

1)肿物大小不一,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大多有结节或呈分叶状。

2)瘤组织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组织,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组织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3)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上皮性成分常形成管样结构以及肌上皮细胞和鳞状细胞团片。 4)细胞呈星状间质结缔组织,有时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

5)肿瘤的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 [生物学特点]

此瘤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虽说有包膜,但其厚薄不一,有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因此,发生在大涎腺者,应连同涎腺组织一并摘除,发生在小涎腺者,亦应沿包膜外完整剥出肿瘤,切忌剥破以免肿瘤组织遗留或种植而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癌变。

5. 简述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同术后复发的关系(牙源性角化囊肿) 答:(1)衬里上皮为较薄,厚度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5-8层细胞,无上皮钉突 (2)上皮表面呈波浪状,表面不完全角化

(3)棘细胞层较薄,与表面角花层的移行较突然,棘细胞内水肿 (4)基地细胞层界限清楚,由柱状或立方装细胞构成,胞核呈栅栏状

(5)纤维囊壁薄,合并感染可有炎细胞浸润,上皮可不规则增生,出现钉突 (6)囊壁内可见微小子囊核和上皮岛

21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与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的鉴别?(10分) 答:组织病理所见,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主要病理改变是:

1)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较一致,约5—8。层细胞,一般没有上皮钉突,有时可见衬里上皮与纤维囊壁分离;

2)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常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胞核着色深,呈栅栏状排列;( 2分) 3)棘层较薄,常见副基底层细胞直接移行为表层角化层; 4)棘层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

5)表层的角化主要是不全角化,但也可见正角化,出现正角化者颗粒层亦较明显,有时在同一囊肿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角化;

6)衬里上皮表面常呈波状或皱折状;

7)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有些囊肿的纤维囊壁内可见微小的子囊。如果并发炎症,其纤维包膜变厚,出现上皮钉突,角化消失。

造釉细胞瘤基本型主要有滤泡型和丛状型两种。

1)滤泡型肿瘤上皮形成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中心部由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之间疏松连接。上皮岛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呈极性倒臵。星网状层常发生囊性变。

2)丛状型可见上皮细胞增殖成网状联结,周边部是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被周边细胞包围的中心部细胞类似星网状细胞。

5、 简述滤泡型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

答:滤泡型肿瘤上皮形成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中心部由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之间疏松连接。上皮岛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核呈极性倒臵。星网状层常发生囊性变。

6、 简述多形性腺瘤镜下基本细胞构成及病理学特点(9分) 答:

1) 光镜下肿瘤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构成。

2) 腺管样结构:主要是腺上皮形成的导管样结构,外围是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基底细胞。

3) 肌上皮结构:有时是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成分,肌上皮结构中可见巢状鳞状上皮化生,细胞间桥明显。

4) 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胞浆突相连呈网状;软骨样组织似透明软骨,胞浆空泡状。

1、什么是成釉细胞瘤的基本组织学类型?实性/多囊型在此基础上可能有哪些变异?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治疗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1)实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2)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型;(3)单囊型的I、II型肿瘤仅表现囊性或囊腔内生长,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故单纯刮治后一般不复第III亚型因其纤维囊壁内存在肿瘤浸润,局部侵袭性可能类似于实性型成釉细胞瘤,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与后者相同。对术后患者作长期随访。

2.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发生与牙齿发育的关系。

答案要点:牙源性上皮性肿瘤主要来自于牙板及成釉器上皮及其残余;牙源性间充质来源的肿瘤主要来自于牙乳头和牙囊;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混合来源;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伴有牙硬组织形成。

22

3.牙源性腺样瘤的组织学特点如何?

答案要点:镜下见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可形成玫瑰花样结构;(2)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的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3)梁状或筛状结构;(4)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的小结节。小结节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着。(5)肿瘤内有时还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或骨样牙本质。肿瘤间质成分较少。

4.试述各种牙源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答案要点:按可能的发育畸形(错构瘤)、良性、良性伴局部侵袭性、恶性进行归纳。

5.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病理学特点。

答案要点:病变呈囊性,衬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其浅层由排列疏松的星形细胞构成,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相似。在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影细胞灶,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邻近上皮基底层下方可见带状发育不良牙本质。有些病例中见有广泛牙齿硬组织形成,类似于组合性或混合性牙瘤。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参考复习题答案

四、鉴别诊断(10分)

简述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鉴别要点 嗜酸性肉芽肿:

1)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年人也可发生,男性多见。本病多发生于骨内,通常多为单骨性损害。 2)口腔病变常侵犯领骨及牙龈,以下颌最多见,患者常因牙龈肿胀、溃疡、颌骨肿大、疼痛及牙松动而就诊。

3)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或穿凿性破坏,以颌骨中心破坏为主或以牙槽骨破坏为主,也可发生广泛性破坏。

4)本病主要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如表面上皮破溃,则可见炎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向表面移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腮腺区、耳后为多发部位。

2)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患部皮肤常有瘙痒和色素沉着。 3)镜下表现为肉芽肿样结构主要是:

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局灶或弥漫性浸润,病变血管增生,血管壁增厚,洋葱皮样。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炎细胞减少。

23

1.何谓乳头状瘤?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局部上皮呈外生性和息肉样增生形成的疣状或菜花状外观的肿物,但不包括纤维上皮增生。

2.乳头状瘤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的关系。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病变,通常为一临床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种: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尖锐湿疣;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是乳头状瘤的主要类型。

3.试比较各种血管瘤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血管瘤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属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其临床表现、血管口径大小及结构特点,通常有如下几种:(一) 毛细血管瘤;(二) 婴儿血管瘤;(三) 海绵状血管瘤;(四)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五)动静脉性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由无数密集的分化成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壁菲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之间有少量纤维性间质。

婴儿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的不成熟型,增生期病变显示实性褐色小叶,界限清楚,但没有包膜。镜下表现为内皮和血管周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细胞含有丰富的胞浆和增大的细胞核,两种细胞共同形成具有小圆腺腔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似小叶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性间隔或正常组织分隔。 海绵状血管瘤镜下由多量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悬殊,不规则。管腔相互吻合,腔内充满血液。管壁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壁外一般无平滑肌纤维。血管内可以见到血栓形成,并可进一步机化和(或)钙化。

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早期病变与肉芽组织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在皮肤表面,常有糜烂并被覆结痂。间质水肿伴有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发育完全的化脓性肉芽肿呈息肉状,显示分叶状形态,由纤维性间隔分割病变。每个小叶由被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晚期纤维组织不断增加,纤维性间质增宽,毛细血管小叶变小,最终发展成纤维瘤。

动静脉性血管瘤主要由厚壁血管组成,被覆单层内皮细胞。与厚壁血管混合的有薄壁扩展血管和不等量的粘液。尽管厚壁血管类似动脉,他们缺少发育良好的内弹力膜,更可能是扩展的静脉。

4.何谓龈瘤?试比较不同类型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龈瘤是指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少见的新生儿龈瘤除外,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三型,即血管性龈瘤(肉芽肿性龈瘤和血管性牙龈瘤)、纤维性龈瘤和巨细胞龈瘤。

血管性龈瘤病损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牙龈瘤。病损表现为质软、红紫色包块,常伴有溃疡和出血,出血可以是自发性或轻伤之后。组织学上,化脓性肉芽肿和妊娠性龈瘤的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

纤维性龈瘤为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颜色与附近牙龈相同。纤维性龈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组织学上,纤维性龈瘤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炎性细胞多在血管周围呈灶性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巨细胞性龈瘤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较为少见,以30~40岁多见,部位以前牙区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包块有蒂或无蒂,呈暗红色,可发生溃疡。病变发生在牙间区者,颊和舌侧肿物与牙间狭窄带相连形成一种时漏状外观。镜下见,富于血管和细胞的间质内含有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呈灶性聚集。巨细胞灶之间有纤维间隔。病变区与覆盖的鳞状上皮之间也有纤维组织间隔。巨细胞数量多,大小和形态不一。巨细胞周界清楚或与邻近巨细胞或与周围的单核间质细胞混合不分。毛细血管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病变内偶见少许骨小梁或骨样组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