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de649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0

国家优质工程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建设规模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线路起自西丽湖站,经南山、福田、罗湖三个行政区,终至太安站。线路总长约30.2km,全部为地下敷设,共设车站28座(其中换乘站12座、三层站14座)。车辆段(含文体公园站)、停车场各1座。同步建设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控制中心(NOCC)。

>>参建单位:设计单位16家,监理单位15家,施工单位45家。>>主要设备 列车采用中车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型车(6辆编组、共41列),列车最大行车密度为30对/小时。列车牵引供电采用DC 1500V架空式接触网,授流条件和弓网关系良好。全线设体育北主变电站及西丽、侨城东变电站3个,其中7号线新建的体育北主变电站供电容量为2×50MVA,采用双圈有载调压变压器,供电效率高、质量可靠。

>>工程投资 工程总概算257.2亿。

>>建设时间 2011年立项批复,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7月竣工验收。

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总目标 建设“创新地铁、生态地铁、环保地铁”。 >>质量控制目标 开工必优、一次成优。

>>质量追求终极目标 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建设管理措施

1.建设单位建立“四方联控、五位一体” 的网格化质量管理体系,以标准化为导向,实施首件验收,关键节点验收等一系列管控措施,引导、带动工程项目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2.采取“设计总包单位+工点设计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的设计管理创新模式,联合发挥设计团队的优势,从源头把控,确保设计规范和出图质量,并不断进行设计优化,确保了设计质量。

3.施工单位强化质量意识,实行了“专业+地盘”的管理模式,突出抓好“方案制定、专家评审、培训交底、工序验收、样板引路、观摩交流、试验检测”7大关键环节,保障施工质量。

4.工程监理采用“监理管理+工点监理”的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

>>建设管理成效

1.国内首次采用“地铁+物业”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改造整体更新升级,促进商圈繁荣,片区客流峰值实现日增长64%,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采用合理工法及辅助措施、集约化车站设计,实现密集城区内“零”拆迁。

3.结合地铁建设开发了商业面积达4.3万㎡华强路地下空间工程,构建了集轨道交通换乘、市政联接、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综合体,实现了带动城市整体更新升级的目标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利用废弃采石场建设深云车辆段和NOCC,将原有裸露高边坡进行修整绿化,使整个车辆段和郊野公园成为和谐一体的生态景观。

5.迎接了成都、太原、武汉、长沙、哈尔滨、洛阳、南宁等同行交流学习,将深圳地铁建设管理模式推广至全国各地。

工程质量

>>全线157个单位工程、1053个分部工程、4526个分项工程、114444个检验批,100%质量验收合格。

>>128万m3混凝土主体结构内实外美、不渗不漏;16.58万台套设备、灯具,372km管道、1.07万km线缆精确就位、功能齐全;93.174km轨道、110组道岔、102条·公里接触网安装精准,线路平顺;10万m2铝合金天花吊顶棱线分明、简洁美观;9.7万m2花岗岩石材铺贴牢固,色泽均匀;8.2万m2墙面搪瓷钢板和微晶石连接牢固、位置精确。

>>车站文化艺术墙结合城市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等设计,配合装修风格突出“一站一景”理念,融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于一体,彰显了“中国梦—缤纷生活梦”

科技创新

>>科技攻关 开展《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地铁修建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完成36个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出版专著3部。

>>技术难题 线路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繁华商业区,全线下穿既有重要建(构)筑物50余栋,下穿河流湖泊5处,上跨高速铁路1处,下穿既有铁路2处,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4处,下(侧)穿超高压燃气管道6处,下穿桥梁8处,下穿高速公路4次,下穿城市快速路5次,沿线地下、地上环境复杂,施工风险大。

>>技术难题 盾构区间穿越地层断裂带10多处,穿越上软下硬4055m、高强度全断面硬岩(最高达170mpa),穿越孤石162处;矿山法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3处,穿越富水砂层和杂填土地层4656m。

>>技术难题 笋岗站至洪湖站区间交叠隧道下穿广深高速铁路笋岗站场26股道,隧道上下交叠,盾构机2次穿越轨道同一位置,对轨道下部地层重复扰动,极易产生沉降,且穿越过程中列车不限行,平均每10分钟就有高速列车通过,发生沉降后果严重,施工难度大。

>>技术难题 7号线石厦站与3号线石厦站“T”型换乘,原3号线车站施工时地下三层围护结构未封闭,开挖易失水,引起既有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