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ee378e08a1284ac8504386

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理论基础:人际关系学说 2.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1)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心理社会因素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人际关系协调职能取代传统职能; (3)强调组织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们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 (4)提出新型、民主、沟通的领导方式。 二、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 管理重点: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 管理人员的职能:不仅是生产的指挥者,更应该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3. 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

4. 提倡参与管理,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管理过程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1.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的一个进步。 2.对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及制定奖金制度有参考意义。 3.但它过于否定了“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忽视了职工的经济需要。 4.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倾向。

第三节 自我实现人假设

一、什么是“自我实现人”假设

提出者:20世纪50年代末 马斯洛 阿吉里斯 麦格雷戈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认为人们在工作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精神来源就是充分完善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完成自我实现。

这种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

己的才能,只有这样人才会感到满足。

?阿基里斯提出不成熟-成熟理论:一个健康的人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麦格雷戈—Y理论 主要观点: 1.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9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

4.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一种奖赏,其中最大的奖赏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5.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乃是大多数人拥有的能力,而不是少数人独具的能力。而且普通人的智慧潜能只利用了一部分 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工作任务→ 人际关系→工作环境

2、管理职能的改变:生产的指挥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生产环境的设计者与采访者 3、奖励制度的改变:轻外在奖励,重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反对工人参加管理→适度参与管理→下放权限,民主管理 三、对自我实现人的评价

1、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2、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是错误的; ※ 人不是天生勤奋的 ※ 自我实现不是自然成熟的 ※ 自我实现人是一种理想

3、在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 为员工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以发挥其聪明才智 ※ 内外激励相结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 相信职工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给职工以挑战性工作,满足职工的成就感

第四节 复杂人假设

(一)什么“复杂人”假设

1. 20世纪60—70年代雪恩提出人性的复杂性

一个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关系等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没有单一的、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

2.摩尔斯与洛斯奇提出权变理论(超Y理论、应变理论、全面管理理论)

权变: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和管理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主要观点: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且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最主要的需要是胜任感。

10

2.人在同一时期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相互作用并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组织环境中,工作与生活条件不断变化会产生新的需要与动机。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工作或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权变的管理方式: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而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

二、复杂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

2.根据组织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法,以提高管理效率

3.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上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三、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

复杂人假设强调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包含辩证法思想,这对改善我们企业的管理是有启示作用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个别差异,忽视共性;过分强调管理措施的应变性、灵活性,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否认了管理规律的一般性特征,不利于管理科学的发展。 文化人假设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1981年提出来的。《z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及价值选择,是由所处的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行为。 管理的要点:建立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力,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获得较高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用正确的企业文化引导人、约束人、凝聚人、塑造人。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管理

第一节 一般知觉过程 一、什么是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1

3、错觉与幻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即把被知觉对象从背景中优先选择出来的特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观事物时,我们的感觉器官会从众多的刺激物中优先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

2、知觉的整体性: 即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觉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原则:

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封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连续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被知觉的对象,并能用词语把它的名称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 即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条件:刺激的确度、对比、活动性、新颖性、重复性、持续性、宽度等。

2.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与从众、动机与需要、兴趣与爱好、情绪、注意品质、思维品质等。

3.错觉因素:光渗、高估、对比、干扰、整体影响部分等错觉。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