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水质调控手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适用水质调控手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15780a7cd184254b353503

(四)、蓝藻的危害

按照危害性的大小,大致可以分为微囊藻、螺旋藻、项圈藻,颤藻。其中以微囊藻的危害最大。微囊藻老百姓习惯称作蓝绿藻,池塘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大量繁殖后,可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华,夏季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在水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类似于油漆状的物质,早晨很容易观察到,近年来,受养殖模式改变及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的影响,微囊藻的发生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区池塘微囊藻的发生率高达30%-50%,小型水库和湖泊等大水面也时有发生,这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微囊藻等有害蓝藻的大量繁殖会抑制其他有益藻类、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水体老化,不利于鱼虾的生长。蓝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严重破坏了水体物质平衡。所以表层以下,其他藻类很少,水很瘦。

(2)、强烈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PH值达到10左右,此时可使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在硫胺酶的作用下,维生素B1迅速发酵分解,使鱼缺乏维生素B1。 温度越高繁殖越快,光和作用强烈,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PH的上升又进一步促使其繁殖,所以形成恶性循环。

(3)、当大量的微囊藻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毒素,其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羟胺(NH2OH)、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毒死鱼类。有关研究表明,微囊藻所产生的毒素可导致动物肝脏大量出血致死,还会使人体致癌。如水体中微囊藻浓度达100万个/L可致四大家鱼大量死亡。

(4)、除直接的危害外,在用硫酸铜灭藻时,常会出现药害事故,这是实际生产中最大的危害。 (五)、有害蓝藻的防控

鉴于上述原因,对微囊藻等有害蓝藻必须采取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早发现,早治理。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数量,防止其吃掉小型有益藻。

(2)、经常加注新水或投放PSB(光合细菌)、EM等,促进水体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使水体有益藻类成为优势种,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繁殖。用微生物制剂抑制蓝藻的繁殖:原理如下:①通过生态竞争,平衡氮磷比例;②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和蓝藻争夺氧气,抑制其光合作用,减缓蓝藻繁殖速度,同时稳定水体PH;③通过分泌胞外活性产物来抑制蓝藻的繁殖。

(3)、加大肥水力度:无论在防治还是治疗蓝藻上,在施用活菌制剂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加大肥水力度,平衡水体营养元素,从而加快有益藻的繁殖,使其尽快成为优势种。

(4)、加大检测力度:当需要进水的时候,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所进水源进行仔细检查,防止带有蓝藻的水进入池塘。

(5)、消毒工作。对于已发生过微囊藻的池塘,在冬季开塘后,要让池塘彻底的暴晒清除过的淤泥,这不仅可以带走大量的微囊藻源,也能消除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同时采用硫酸铜与生石灰二次消毒处理,消毒后再施入适量有机肥,培育以鞭毛藻类为主的其它藻类,放养后加强水质管理,尽量延长有益藻类的优势期。

(6)、寻求其他养殖模式:有些养殖户开始摸索新的养殖模式,如和花鲢或罗非鱼套养,在池塘中混养一部分花鲢可以控制枝角类的数量,而且充分利用了天然饵料,花鲢生长速度快。及时投入大规格鱼种,有条件的投入适量的罗非鱼。对于以吃食性鱼虾为主的养殖池塘,苗种投放一周左右后,就要投放大规格的鲢、鳙鱼种,规格以平均100g左右为宜,鲢、鳙的比例为4~5∶1,每亩投放300尾。

(7)、可移植部分水草:青虾、甲鱼养殖池移植水葫芦、浮萍等植物,雨塘可移植水花生。这些水草将与微囊藻争夺营养、光照等,从而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繁殖,同时可以改良水质,防止水质老化。

(8)、往年发生了蓝藻等有害藻类的池塘,应该从初春开始,就向水体中投入含均衡营养盐的肥料。使蓝藻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

治理措施:

我们认为有害蓝藻的预防也好,治理也好,平衡水体的营养是根本前提,在蓝藻治理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先想到。先改变水体的营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害藻类的问题。其实有害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解决办法是向水体泼杀藻剂,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不理想,也就是说根本不能控制蓝藻的繁殖,而且在处理过程中还会出现,被杀死的藻类释放大量的毒素、消耗氧气,造成养殖动物的大量死亡。我们认为i关于蓝藻等有害藻类的治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一旦发现池塘中有微囊藻等有害蓝藻,即可在下风处微囊藻等有毒蓝藻聚集的地方用硫酸铜等杀藻剂(一般为含氯制剂(如三氯),或络合铜等铜制剂)沿池边泼洒杀灭,高温季节一般1~2小时后即变色死亡。然后及时注入其他池塘的好水,引进有益藻类种群,同时向水体施用含均衡营养的肥料(如硅酸盐为主体的营养肥料)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2)对于已形成大面积微囊藻水华的池塘,可利用微囊藻喜强光的特性,在晴天的中午、下午抽取30~40cm的表层水,降低水体中微囊藻的含量,然后及时调解水质,改善水体藻类结构,防止微囊藻等有害藻类再度形成。 ① 对于水质较清淡的池塘,可追施有机肥或无机肥来改良水质。一般每亩施磷肥5kg,尿素2.5kg,磷肥以磷酸二氢钙为最好或者用含营养盐类较为均衡的商品渔肥。 ② 对于池底淤泥过厚的池塘,可单独使用含氮量少的商品渔肥或者只施用磷肥,来促进淤泥中氮的释放,起到肥水的作用。两种情况下可定期投放PSB(光合细菌)来促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使用活菌制剂一是它能抑制蓝藻的生长,另外

活菌制剂能够加快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使水体本身的无机营养盐得到释放,从而使水体基础均衡营养得到补充。

(4)大型水体发生微囊藻水华时,只能采用施肥调水,多投放大规格鲢、鳙鱼及移植水生植物等方法来综合治理。

1、处理微囊藻等有害蓝藻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发生微囊藻等有害藻蓝藻时不宜用生石灰杀灭或调节水质。微囊藻等有害蓝藻本身喜碱性水体,大量繁殖后又可使水体PH值达到10左右。而池塘中每泼洒10mg/L的生石灰即可使PH值升高约0.2,会更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

2.在处理蓝藻引起的水质问题时,一定注意不能全池泼洒,因为杀藻剂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如死亡藻类的毒害、药剂本身的毒害及缺氧等问题。例如硫酸铜是经常使用的杀藻剂,但很多人对硫酸铜的毒性情况并不掌握,容易出事故。而且使用硫酸铜根本就解决不了蓝藻的问题。我们建议硫酸铜的使用方法是在下风口沿池边使用。要注意以下情况。

硫酸铜的毒性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因此,在用其灭藻时一定要注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硫酸铜的毒性与水温的关系很大。在16℃-30℃时,温度每升高10℃,硫酸铜对鱼类的毒性增加近两倍,当水温在35℃以上时很容易致鱼类中毒。因此,在大范围内使用硫酸铜灭藻时,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可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也可通过加井水降温后使用。

(2)硫酸铜在缺氧条件下毒性更大。在高温条件下,即使按常规用量也会导致鱼类急性中毒。因此,在用药前最好先降低水体中微囊藻的浓度(如抽排水),以免用药时大量藻类死亡缺氧而增加其毒性。

(3)、不能够大量进水:一些养殖户在生产中发现,有时通过大量进水(尤其是污水)可以使蓝藻死亡。其实原理很简单,由于蓝藻已经适应了一定的环境,一旦水环境突然改变,引起不适,就会造成大量死亡造成人为的转水。此方法的问题在于,首先水体的转水会使死亡藻类的毒素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其次水中各项指标的突然变化同样会引起水产动物的应激反应,感染各种病害。再次,所进水源因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含有大量致病菌重金属元素等有害物质,改变了水体的生态平衡。所以此法应禁止使用。

对蓝藻的控制总之是不能大剂量的投入杀藻剂的,也就是说,蓝藻的控制不是杀而是抑制。营养平衡理论才是根本指导思想。

用鱼体药浴的药物配制与使用

用药液进行鱼体消毒,是投放鱼种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预防鱼病、提高养殖鱼类成活率的有效措施。现介绍常用的鱼体消毒药液的正确配制与应用方法。 一、食盐液

常用浓度2%~4%,即每100公斤水溶入食盐2公斤~4公斤。在10℃~15℃水温时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车轮虫、斜管虫、粘细菌等,可预防鱼类细菌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引起的鱼病。 二、高锰酸钾液

按20克高锰酸钾溶于1立方水的用量配制。在20℃以下水温时,浸洗鱼体20分钟~30分钟,可杀死三代虫、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对预防锚头鳋病也很有效。 三、pv-菌毒嘉液

按1方水加10克pv的用量配制,在水温10℃~15℃时,浸洗鱼体15分钟~30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致病菌,对预防细菌性鱼病有较好的效果。 四、硫酸铜液

按0.8克硫酸铜溶于100公斤水的用量配制。在水温15℃以下时,浸洗鱼体20分钟~30分钟,可杀死鳃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多种寄生虫,能预防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 五、敌百虫

敌百虫是用来防治鱼类寄生虫,特别是防治鱼类、甲壳类寄生虫的常用药物。使用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敌百虫原药带酸性,因此,在配制和喷洒时最好不用金属容器。

2.使用敌百虫时,用低于60℃的水溶解,否则会降低药效。同时要彻底溶解后再泼洒,以防鱼误食未溶解的敌百虫颗粒而导致中毒死亡。

3.用药时间应选在晴天的中午13∶00—14∶00时。因为此时水温较高,用药效果最佳。 4、硫酸亚铁药浴时用量不要超过3ppm,太大会伤鳃及体表的皮肤。 注意要点

1.药液要随配随用;

2.用药量要准确,不能随意加大浓度延长浸洗时间; 3.用木质或塑料容器配制药液,不宜用金属容器;

4.投放鱼种要选择在温度合适(10℃~15℃)的晴天进行,药浴时避免阳光直射; 5.鱼种较多时,可在垫塑料薄膜的网箱或木箱中进行药浴; 6.操作要细致,勿伤鱼体;

7.药浴时切勿离人,并注意观察,发现鱼有浮头、窜游、翻肚等异常现象时,要立即捞出,以防中毒死鱼;

8.浸洗消毒后的药液不要倒入鱼塘中。

鱼病用药十看经

鱼病是养鱼的大敌。科学选用药物,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鱼病,而且不少药物对鱼类有调节代谢、促进生长、改善消化吸收、协调体内机制,以及提高饵、肥料效应等作用。当今选用药物的趋势是朝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方向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许多养鱼者在鱼病用药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下面,我们结合自己和他人多年的实践,介绍鱼病用药\十看\经。

1、看季节。4~9月一般是鱼类生长的旺季,也是鱼病流行的季节,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切实抓好防病治病工作,提高成活率。因此,4~9月要求每20天用药预防1次。

2看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00~10:00或下午16:00~17:00用药,避开中午阳光直射时间。但阴天最好在中午12:00~13:00时用药。

3看病因。要根据鱼病发生的周期性来帮助分析和判断病因,对症用药。如随意用药会延误治疗时间,加重水体污染,使病情恶化。

4、看病情。病情较轻或预防用药,可用剂量的下限;病情较重的病鱼,往往已失去摄食能力,则口服方法难以治疗。几种鱼病并发时,应先对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使用药物。

5、看鱼类。青、鲤、鲫鱼习惯栖息在水的底层,投喂药饵时,应用沉性药饵定点投喂;防治草、鳊鱼病时,应将药物粘在草料上投喂,可以避免其它吃食鱼争食药饵,能减少用药量;鲢、鳙鱼因是用鳃滤食,宜用稀面糊浆配成药浆,少量多次泼洒在水面上,可以提高投药效果。

6、 看水质。药物杀灭病原体的效果,常受水中各种因素影响,一般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药物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也越大。反之,有机肥越少,水温越高,pH值越低,则药物毒性就越大,安全浓度也越小。

7、看药物。鱼类药物的来源甚广,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前者如植物性大蒜、大黄等;抗微生物药物土霉素、氯霉素等;无机盐药物有碘、氯等等。后者有人工合成磺胺类、高锰酸钾、漂白粉、敌百虫等。对药物的性能要了解,质量要保证。如漂白粉容易受潮分解,使用时要测定其有效含氯量后再行配药。过期的青霉素药效减低,甚至失效。硫酸铜溶解时水温不要超过60℃。硫酸亚铁应是透明的淡绿色结晶,易潮解生成黄棕色硫酸铁,失去药用价值。少数养鱼者,将过期鱼药加倍使用,想得到治疗目的,殊不知过期鱼药有效成分多已分解,而有毒物质明显增加,往往造成大量鱼苗、鱼种中毒死亡。

8、看用量。鱼病防治药物用量过小,不能发挥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用量过大,又可能致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混水给药,将水剂或粉剂按整个用药水体体积,以mg/L或1×10-6表示,如1立方水体含药1g为1×10-6,亦即1mg/L。具体做法上,先将药溶解于少量水中,使其均匀溶解后不断加入池水稀释,全池泼洒。混饵给药,将药物均匀混入饵料中,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使用药量一种是按被治疗鱼类体重计算,如50kg鱼体重加呋喃唑酮5g,另一种按饵料重量计算,如1‰,即如1000kg饵料加痢特灵1kg(1000g),然后每天按鱼体3%~5%量投饵,这是根据鱼食饵量来投喂。混合给药时应注意:一是药物混合要均匀。做法上,先取等量药物和饵料进行等比量混合,混合后再用混合的量取同等饵料作第2次混合,如此多次,直至全部饵料混合完为止,达到药量均匀分布。二是药物饵料中添加剂搭配要合理。如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应补给维生素B1和K;应用氨丙淋时则减少维生素B1等。 9、 看用法。泼洒法应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进行,目的是使池塘中药液浓度均匀和防止人意外中毒。泼洒药物不能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先喂食,以免影响鱼类的摄食。鱼在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应全池泼洒施药,否则会引起鱼的大批死亡。内服法要针对各种鱼的生活习性,选用有较强粘性的浮性饵料或沉性饵料混拌药物防治鱼病。浮性饵料可用米糠、麸皮拌药,沉性饵料可用菜饼粉、豆饼粉拌药。浸洗法,如须多次使用的药液,要在每次浸洗后酌情添加一些药物,以保证有效浓度,浸洗后的药液不能倒入鱼池。 10、 看疗效。用药后24h内,要随时注意鱼群动态,发现异常应立即加注新水抢救;若在4~6d内死鱼数量仍保持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说明无疗效,要分析原因,继续治疗。 2.5 水产养殖动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的标准菌株

任何产品,在制造、检验和制定质量标准时,首要的是建立标准品(参照物)。水产养殖动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在制造、检验和制定质量标准时首要的是建立标准菌株。标准菌株包括国际标准菌株和国家标准菌株。对那些已经建立标准菌株的,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向菌种保藏管理机构索取或购买。对那些尚未建立标准菌株的,研制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分离获得菌株送国家菌种保藏管理机构鉴定,经过国家菌种保藏管理机构鉴定确认后建立国家标准菌株。只有标准菌株的菌种,或经过国家菌种保藏管理机构确认的菌种才可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在制造、检验和制定质量标准时的标准品。自行分离鉴定,未经过国家菌种保藏管理机构鉴定确认的菌种,是不能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的生产的,更不能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用微生物生态制剂的制造、检验和制定质量标准时的标准品(参照物)。生物的物种都是会发生变异的,变异的细菌有可能发生超常的致病性,给人类造成灾难。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民间应用中草药物来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兽)医学上的研究及渔业生产实践均已证明,中草药作为混饲剂或饲料添加剂尤其适用于当前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便于进行养殖鱼类病害的群体防治。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不但可以解决化学药物、抗生素等引发的抗(耐)药性和养殖鱼类药残超标等问题,而且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水产业、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病害防治准则。近年来,随着中药化学和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的进展。现已证明200余种中草药有多方面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和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鱼类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鱼类的免疫系统虽较低级,但与人类及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人与哺乳动物所用的中药免疫增强剂大多数都适用于鱼类。现将中药免疫增强剂在水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具有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中草药中草药对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一般取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能增强动物免疫功能的中草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补益类中药 补益类中药大多具有相同的成分一多糖类成分,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 等,大多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还表明,补益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免疫增强作用比单味中药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1.2 清热解毒类中药 该类药物可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在水产养殖上常用于传染性病害的防治。目前,研究还发现某些此类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大蒜、板蓝根、鱼腥草等还有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3 其他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中药,除上述外,还有如渗湿利水类中药以及少数解表、固涩、止血、泻下、驱虫类中药等。

2 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2.1 中药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一味中草药就是一个复方,其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有效成分及其特有的药理功能,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物质基础。现代中药化学研究表明,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甙类、糖类、有机酸、挥发油、黄酮、鞣质、树脂、油脂、色素、糖肽、氨基酸和多种常量与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均以有机复合物形态存在,除单个成分所起的作用,还有各成分问的复合作用。目前,已发现有多种有效成分与水产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2.1.1 多糖 多糖是中草药中主要的免疫活性物质,在水产动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诱导增加机体的免疫因子数量和活力上。王雷等EIJ(1994)、刘恒等 ](1998)、刘树青等 (1999)分别以口服、腹腔注射等方式研究了数种天然免疫多糖对对虾的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均证实能显著提高对虾血淋巴中的免疫因子活力,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王景华(1998)报道添加茯苓多糖有助于降低鲤鱼养殖的死亡率。曹振杰等 (1999)首次在草鱼饵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免疫多糖,测定血清溶菌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免疫多糖对草鱼免疫系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张起信等(2003)报道添加免疫多糖试验组较未添加组鱼的平均体长、体重、存活率分别提高14 mm、32.6 g和4.8 9/i。

2.1.2 甙类 皂甙是由皂甙元和糖、糖醛酸所组成的一类复杂的甙类化合物,人参、黄芪、甘草等中药都含有皂甙,研究发现皂甙能够有效的促进水产动物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的转化及抗体与干扰素的产生。杜爱芳等 ](1997)从大蒜中提取大蒜油,配以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皂甙类天然活性物质组成复方制剂,以0.2 的比例添加于对虾饲料中,结果表明,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杀伤率、吞噬指数和血淋巴中的溶菌活力有极显著提高,血细胞杀伤指数、酚氧化酶活力显著提高,经溶藻弧菌攻毒后,可显著提高其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预防溶藻弧菌的感染。

2.1.3 生物碱 生物碱指一类来源于中草药的含氮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含杂环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在水产上研究较多的生物碱是莨菪碱。其药理作用体现为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单用或作为免疫佐剂配合疫苗使用。黄克安等 (1985)用莨菪类药物治疗草鱼出血病,攻毒试验治愈率平均69.5 9/5,养殖生产防治试验平均存活率61.3 9/5(对照池42 9/5)。

2.1.4 有机酸 中草药中的有机酸(不包括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的不多,多数以与钾、钠、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研究发现了许多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酸。甘草中的甘草酸已被证实能增强水产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甘草酸是甘草甜味的主要成分,所以又称之为甘草甜素。陈超然 (2000)证实了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添加35 mg/kg·天的甘草甜素,具有提高中华鳖免疫应答水平,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粱思析等(1996)报道,投喂鲕鱼添加甘草酸的饲料4周后,以半致死剂量链球菌SP.2433菌株攻毒,甘草酸的投喂与鲕鱼存活率正相关。

2.1.5 挥发油 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称挥发油、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的与水不相溶的油状液体。一般有香味的中草药都含有挥发油,如大蒜、薄荷、当归、桂皮等。这类物质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硫化物、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在挥发油免疫药理研究上,大蒜中的挥发油一大蒜素倍受重视。大蒜及大蒜素已经在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道,在日本长崎县的鲕鱼养殖场和受媛县甲鱼养殖场以1 的大蒜素饲喂养殖鱼类后,具有明显的防治鱼病作用,且养殖产量增加20/(2002)研究证实大蒜对银鲫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可提高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和sOD酶活性。

2.2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免疫组织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和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动物免疫器官是动物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免疫器官的重量与动物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胸腺、肾脏和脾脏是鱼类最主要的免疫器官。Yamamoto等(1973)、唐玫等(2001)观察到了鱼类肾细

胞可在PHA 的作用下分裂增殖。宋学宏等 (2002)研究发现饲料维生素C 含量为75 mg/kg时,异育银鲫的头肾指数显著增高。这说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增加鱼类肾脏、脾脏和胸腺的重量。

2.3 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免疫增强机制研究 中药免疫增强剂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主要体现在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上。谢麟等(2002)报道黄连、黄芩、黄柏、猪苓、大蒜等能提高免疫细胞吞噬作用,鱼腥草、黄连、穿心莲、大青叶、野菊花、丹皮、大黄、一枝黄花、金银花等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刺五加、黄芪、党参、杜仲、黄连、黄柏、甘草、灵芝、茯苓、青蒿、丹参等可提高单核细胞吞噬作用,黄芪、丹参、刺五加、龙胆草等能诱生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

2.3.1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虾蟹等甲壳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王宜艳等以中草药复合免疫药物虾康素连续投喂中国对虾7天,在第1、3、5、7天均能显著提高血淋巴的MPO、PO、SOD、CAT活力。陈孝煊等 (2002)试验证实大黄与黄连对二种淡水虾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显著提高,攻毒试验显示免疫保护率100 9/6。李义等(2002)将黄芪、党参、大黄、板蓝根等十余味中草药制成颗粒药饵,投喂罗氏沼虾,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血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均显著提高。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各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也明显提高。崔青曼等(2001)用0、0.5 、1.0 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饲喂河蟹,结果表明,该添加剂能显著提高河蟹的血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杀菌活力、血清凝集效价及抗感染能力,极大增强河蟹机体的免疫功能。

2.3.2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养殖鱼类上的研究,已证实此类物质能激活鱼类的免疫系统。蔡中华等(1998)报道黄连、大黄及花粉均对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蔡春芳等 (2002)筛选出大蒜、螺旋藻、刺五加、黄芪对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SOD 酶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罗庆华(2002)在鲤鱼饲料中添加杜仲叶粉,以试验鱼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血清的凝集抗体效价为指标,结果表明添加杜仲叶粉能明显提高鲤鱼的免疫应答水平,尤以添加4 、6 的效果显著。陈孝煊等口 (2003)报道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4种中草药能明显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及血液、体表黏液中的溶菌酶活性。

2.3.3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免疫系统的影响周显青等【1列(2003)试验证实黄芪能明显促进中华鳖血细胞吞噬率及血清的溶菌活力、杀菌活力,促进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李建良(2000)研究表明,在中华鳖日粮中添加1 的纯中草药粉,可增加鳖的7一球蛋白含量,提高了鳖的体液免疫功能,采用皮内注射PHA 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

3 渔用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人们已经认识到:选择多种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组成中药复方制剂,可以获得药效互补、疗效增强,且各药的单剂量与不良作用减少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上更具有优势。如王鸿泰n (1999)在研制防治鱼类病毒性疾病的中药配方时,提出除了选用板兰根、大青叶等常用的公认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外,还主张配伍一些热性的或微凉性的中药如肉挂、桂枝、月见草、紫苏、连翘等中药,认为此类中草药含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挥发性成分和生物碱,对病毒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渔用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工作。罗日祥(1997)配伍了两种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试验结果显示中药制剂1号对对虾的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中药制剂2号对对虾的免疫系统起抑制、破坏作用。陈学年等(2001)筛选了9种中草药组成5个复方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为病原菌的鲫鱼败血病防治试验,抑菌定性试验及注射、口服药物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5个复方均有明显防病功能,但抗菌作用却有较大差异,提示中草药主要通过调动鱼体非特异免疫力发挥功能。简纪常等(2002)以黄芪为主药,当归为辅药配伍了一个中药方剂对建鲤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发现能明显提高建鲤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溶菌酶活力,从而明显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对虾桃拉病毒病的防治

(1)病原

该病病原是直径31~32纳米的桃拉病毒(Taura Syudrome.virus,简称TSV),病毒粒子30~32纳米,单链RNA。主要宿主为南美白对虾,靶器官为甲壳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 (2)症状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发红,尤其是尾扇变红,幼虾(0.05~5克)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即虾壳角质有黑化病灶。

带毒的亲虾和虾苗、水和甲壳动物、水鸟粪便、冰冻虾(病毒可在体内存活一年以上)都可能是传播途径。

桃拉病毒有急性期和恢复期(慢性期)两种病程。其症状有些不同。

急性期感染常发生在幼虾期,虾苗放养至疾病防治池后(14一40天),会发生疾病防治虾群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病虾不摄食,昏睡,体表色素扩散,肢体及尾部发红。 残存的虾会转为慢性感染,在下次蜕皮时会再次转为急性感染。成虾多为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