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重点课题 (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区重点课题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510fdfc1c708a1284a443a

《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学期)有关乡土知识的联系补充

第一课 我的祖国 为你自豪

一 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有关家乡的历史

有关亭林来历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江南水乡有个称作“十二家棣”的地方,居住着十二来户人家,于是晨闻鸡鸣,暮听犬声,一时人气渐旺,很快形成了一个鱼米小集市。 有一天,心存隐居之意的南朝人顾野王踏上江南水乡之地,到达了十二家棣。在穿过十二家棣小集市后,眼前突然一亮,只见集市东首竟有成片的梧桐树林。顾野王一阵欣喜,急忙摸进这片梧桐树林,驻足呼吸,顿觉一股清新之气直入肺腑,不由使人心旷神怡。双目四顾,林中梧桐错落有致,每棵树都是枝叶茂盛,非常幽静,是供人隐居著述的上好之地。顾野王满心欢喜,十分留恋这片高洁幽静的梧桐树林,很快置身林内筑茅而居。 谁知顾野王隐居梧桐树林后,只因一时性起,绘就了几幅神采飞扬的凤凰图,却招来了天上神凤,一时神灵之气弥漫林内。顾野王茅屋内凤凰图被那神灵之气吹拂,图中凤凰全都被激活飞起,沾了神凤灵气的众凤凰紧随召唤她们的神凤,“啪啦啦”飞出了顾野王茅屋。

这突如其来的神奇景象,直把顾野王看得两眼发直,张开嘴巴忘了合拢。而那几位恰好在顾野王茅屋内作客的文友们,更是惊讶得目瞪口呆。等他们一起回过神来,个个不约而同地拔腿追出茅屋门,透过梧桐树林枝叶,只见众凤凰似对茅屋心存依依不舍之情,不停地回头遥。

这般神奇之事,很快在方圆百里内传开,招来无数探奇之人踏访这片神奇的梧桐树林。后来,又有许多人知道野王隐居此林内著书立说,对这片神奇的梧桐树林更是心存敬意。

那顾野王也是心胸豁达之人,他见林中访客渐多,有时小小茅屋不能容留众多客人,便索性在梧桐树林对面修筑了一座供人歇脚用的漂亮凉亭。于是凉亭与树林遥相呼应,成为十二家棣这处江南水乡集市边上一个文人雅客相聚的好去处。

不久,顾野王便在林内茅屋中修纂完成三十卷《舆地志》,流传于世。 后来,由于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都冲着那梧桐树林和凉亭而来,更因顾野王的非凡著述成为一方文化精髓,天长地久,许多人便把这里称作顾亭林而忘了其原来“十二家棣”之名。

现实中的亭林镇

亭林镇位于上海的西南郊区,金山县的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度,北

纬31度。平均海拔为吴凇江高程3.6米,属松隐低平原与奉贤高平原的过渡地带。

镇区北宽南窄,南北长927米,东西宽860米,区域面积为47.4平方公里。亭林镇西距金山县朱泾镇15公里,东北到上海市中心54公里,西南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公里,东距奉贤县治南桥镇15公里,南至朱行镇4.5公里,西北经黄浦江至松江县城2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

亭林镇亭林市河为南北流向,蜿蜒于镇境中部,南端经枝秀桥而西折,接祝家港,北抵运港,再西折与后市河相连,全长822米,亭林后市河为东西流向,位于镇镜北端,东连运港,西达祝家港,是本镇通向黄浦江的主要河流,全长540.5米。

大事记

唐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始置华亭县。亭林属华亭县云间乡 大中十三年(859年)在镇北建“法云寺”,后改名“宝云寺” 宋 政和八年(1118年)海水咸潮倒灌,后筑堤。

元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易名松江府。 公元1308年,书法家赵孟頫书《重修宝云寺记》碑文。 明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袭击亭林,同年筑烽火台以报警。

清 乾隆元年(1736年)亭林建天主堂,下辖分堂16处。 道光三十年(1850年)石立顺开设“万顺昌”酱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纯潜、杨春霖创办文义初等小学。同年,顾礼让创办第一国民初等小学。是为现亭林小学的前身。 1908年,亭林镇开始发电照明。同年陈兆荃创办家育女子学校。后改名亭林第一女子学校。

1957年11月17日 松江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本镇随之。

1966年10月8日 亭林镇划归金山县管辖。

二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亭林镇成陆于6000年前,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大寺场寺平南路东侧与中山街西北隅的祝家港东畔两个古文化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晚期的文化层和商周两汉时期的文物。其中双把翘流黑衣灰、陶壶、双层口沿密封黑陶罐等许多文物证实,距今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 据历史记载,亭林胜迹颇多,有读书堆(墩)、洗砚池(墨池)、松雪碑(子昂碑)、楞严塔(飞来塔)、仙人洞、八角井、览翠楼、剔牙松等称为“亭林八景”。由于历经战乱,“八景”遭受严重破坏,今仅存野王读书堆。元代杨维祯手植铁崖松(罗汉松),树龄已有640余年,仍傲然屹立,被誉为“江南第一松”。列为市级保护文物。1985年兴建古松园,以保护这株珍贵的古松。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赵孟俯书有子昂碑《重修宝云寺记》,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今仅存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

亭林还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尤以野王读书堆,元代杨维祯手植树龄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铁崖松(罗汉松),仅存的书法家赵孟俯书有《重修宝云寺记》的子昂碑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为重要。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镇,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相传松江府华亭县县府就设在亭林。民国期间与朱家角、泗泾、枫泾齐名,合称为朱、泗、枫、亭四大重镇。民国37年成立松江县浦南区,区署就设在亭林,辖2镇6乡,区域相当于现在的金山区亭林镇、朱行镇、山阳镇、漕泾镇及松江区的叶榭镇全部与张埝镇、干巷镇、松隐镇、金山卫镇和奉贤区柘林镇的部分地区,区域约为35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万。商业、医疗、教育相当发达,每逢节令、庙会更是人流涌动,热闹非凡,成为相邻三县交界的繁荣发达的中心城镇,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

上海第一镜——亭林石镜

1973年初,上海博物馆组织考古专家来亭林考古挖掘。考古专家在亭林遗址探坑中,发现了一件用片状黑色板岩石打制而成的扁圆形石器,背面及周边轮廊留有原始的击打痕迹,直径约20厘米,正面经过了精磨,非常光滑。 考古专家经过清洗后,竟然发现这件石片像镜子一样能清晰地映照出人的面孔,确认是一面石头镜子,这在上海首次发现。因发现地在亭林,故称亭林石镜。后来,考古专家经过科学鉴定,确定出土这件石镜的地层,属于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距今已有4800—4320年。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文化。亭林石镜的发现,说明良渚人已经十分在意仪表方面的修饰,人类文明可见一斑,同时也说明亭林的确是一个历史古镇。

三 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沈其睿(1907-1937),亭林人。1924年考入莘庄师范学校。1928年毕

业后,在亭林尚志小学任教,后为亭林小学高级部数学老师。他对学生要求严格。

规定课内作业当堂交,作业不许潦草。并严格要求自己,批阅作业不知疲倦,常至深夜。发现学生作业差错,必进行个别辅导。所授学生在松江县历次小学数学会考中,屡得第一。

1935年初冬,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易作霖视察至亭林。时已夜深,闯入亭林小学,见办公室孤灯尚明,原来是沈老师正批阅作业。易督学逐一翻阅,发现学生字迹端正,老师批改一丝不苟,深为赞许。返厅后,特发嘉奖令和大洋一百块。

1937年11月6日,日本侵略军从金山沿海登陆侵入亭林。大肆烧杀,强拉民夫。沈老师被日军拉到公路上,强令他给日军背行军锅。沈老师厉声怒吼:“我是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当场把敌人的行军锅砸碎。日军恼羞成怒,把沈老师杀害。沈老师年仅30岁。

四 亭林历史的新纪元 亭林发生天翻地覆的100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使得亭林地区的近代化工业兴起。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电灯厂,民国11年建三三电池厂,30——40年代有手工业百余家,在1949年还创办了亭林东南烟厂,生产“飞轮牌”香烟。镇中心孟溪桥、三登桥到中山街一带已经十分繁华。商户总资产有十万八千两百大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亭林镇不仅发展了手工业,而且新办了许多工业企业。如:南华丝钉厂,1967年的总产值是25万元;棉絮加工厂,以五部机器加工棉絮,春夏两季生产蚊香。亭林的养蜂厂是鼎鼎有名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日本,为国家赚取了宝贵的外汇。

第三次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这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下,亭林地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79年成立了上海外贸丝绸亭林丝织腰带厂,生产出口日本和服腰带绳。至1989年,固定资产179万元,产值1142万元,利润165万元。浦南通用设备厂于1982年,亭林腈纶厂于1980年建成,亭林标准件厂于1979年建立。还有亭林化工厂、亭林笔尖厂、亭林服装加工厂等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使得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第二课 立足国情 强国富民

一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亭林地区现阶段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