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61677da26925c52cc5bfda

今后几年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我国80年代后半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成为劳动适龄人口,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几年我国城乡新增劳动力将达到历史峰值,每年大约有2400万人。其中,每年有200多万大专院校学生毕业。新增就业岗位较少。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但就业并未同步增长,出现了徘徊状态;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政策的促进下,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就业保持了同步增长。在宏观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的前提下,全国二三产业新增的就业岗位大约为1000万个左右,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有1400万个新增劳动力缺乏对应的新增就业岗位。

3、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是一产业,非农化就业率低。据潼南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在2005年潼南县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占71.5%,从事二产业的劳动力占7.9%,从事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从具体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从业人员308994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71.5%,工业7285人,占1.7%;建筑业26887人,占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3207人占0.7%;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6854人占1.6%;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业2354人占0.5%;其他产业76816人占17.8%。潼南县2005年农村从业人员非农化就业率为28.5%,与东部地区的42.7%相比,低14.2个百分点。

5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农村,异地就业率低。据潼南县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全县农村从业人员中,在本乡镇内就业的劳动力占73.6%,在县内乡外就业的劳动力占4.6%,在市内县外就业的劳动力占4.3%,在重庆市外就业的劳动力占17.5%。农村劳动力在本乡镇外就业的异地就业率为26.4%。而在本乡镇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占98.7%,在本乡镇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占95.2%。

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率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就业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潼南县县城经济圈、两线经济走廊、沿边生态经济区农村从业人员的非农化就业率分别为36.4%、31.8%和24.8%,呈现梯度降低的规律;而异地就业率分别为16.2%、26.3%和32.4%,大致呈现逐步上升的特征。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率较低,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尤其艰巨。

4、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质量不高。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特征决定其就业质量不高。从非农化就业的行业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竞争强度很大,就业状况容易受行业波动的影响。从非农化从事的职业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就业的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从非农化就业的载体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或为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打工,或从事小规模的自营劳

6

动。

非农化就业不充分。在自营劳动方面,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业务量严重不足。在外出务工方面,就业不充分。由于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始终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处于动态失业状态;因项目完工或劳资关系紧张等原因从解除劳动协议到重新找到工作存在的时间差,这部分农民工处于时段性的失业状态;在产品和劳务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以销定产成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手段,生产或服务的定单不足与季节性波动等经营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期间也存在工作时间不足的问题。2005年潼南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均工作时间为8.2个月,其中,有6.1%的劳动力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有14.6%的劳动力工作时间为3—6个月。

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权益缺保障。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载体是私营及外商投资等非国有中小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最高经营目标。这些用工单位大多不与农民工签定用工合同和为农民工办理劳动保险,为随意解雇农民工和侵占农民工权益提供方便。由于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定单不足与季节性波动是频繁发生的经营现象,农民工就业不稳定也随之发生。这些用工单位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采取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不增加工资、工伤后不合理赔偿、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歧视甚至虐待农民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调查,2005年12月,潼南县的农民工中,有71.6%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用工合同和享受劳动保险的待遇。

7

5、农村劳动力劳动收益低下。

2004年,在农业内部就业方面,被调查的潼南县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获得的纯收入为2748元,相当于潼南县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2284元的22.3%;城镇职工的收入是农业内部从业人员收入的4.5倍。在非农产业就业方面,2004年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5342元,相当于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43.5%;城镇职工的收入是农村劳动力务工和自营劳动收入的2.3倍。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裕,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迟缓,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我国已进入了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今后几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趋于尖锐,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原因如下:

(一)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就业具有基础性制约作用

工业化水平低,从总量上决定了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96美元,告别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的数十倍,如美国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7000多美元。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来看,2003年我国农业的比重占14.6%,非农产业的比重占85.4%;与世界发达国家非农产业的比重达到95%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