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学校管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699d4d4028915f804dc2e7

勤和其它方面也可有特色,和教育教学特色成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

办学特色性质上的区别:

深刻与肤浅:设计特色的指导思想是集中于表层还是里层。有时学校搞特色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趋于形式,而有些特色的设计则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某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不是应景之作,这种特色就深刻。如某些学校办起了一些特殊的体育队,有时只是为了宣传,招生完了便放弃,不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特色是可有可无的。而有些学校则利用此特色作为学校的某项专长,抓住特色的体育项目,使整个活动的开展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甚至逐渐形成一种体育文化,这就是深刻。特色应向深刻发展。 范围的宽与窄:所谓宽范围和窄范围之分,是指特色活动涉及人员的多少。如果这种活动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或部分教师参加,那么,只能称其为“有特点的活动”或窄范围的特色了;真正的办学特色应当是多数师生参加的,并真正能产生作用的活动。有些学校的特色只涉及到少数学生,限制在一个舞蹈队、一个军鼓队、一个体育运动队等等,虽然对外起到宣传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被汇集,特色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面太窄,特色应该是尽量面向全体学生的。

持久或短暂:所谓持久与短暂之分,是指特色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能称为“办学特色”的活动内容,应当是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要“固化”在学校的常规活动之中的。我们应该把好的东西坚持下去,这样特色才能收到实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和整个学校的提高方面真正起到持久的作用。 程度的强弱:是指强势特色和弱势特色。所谓强势与弱势之分,是指特色在校内外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强势特色指这种特色产生之后影响很大,对内能起到推动学校某一方面工作持久发展、整体优化的作用,对外则产生某种影响,使外部真正关注到学校的特色。而有些弱势特色则是在学校的一个很小的角落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影响,不能持久或影响很小,发挥的作用很小。做这样的区分,并不是要否定那些浅、窄、短、弱的特色。如果一所学校能源源不断地涌现这类特色活动,正说明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说明学校工作充满活力。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发现那些值得扶持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而真正发展成为办学特色。关键是要看管理者对创建学校特色有没有深入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深刻的、宽范围的、持久的、强势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很可能就成为学校将来特色发展的切入点。

二、具体的操作过程

(1)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创新。有了新,才有特,观念上的新才能变为行为上的特,创新意识是孕育办学特色的温床,没有新的思想意识,就没有深入抓好学校思想工作的激情,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培养学校领导干部的“三感一识”,即成就感、危机感和新意感,以及敢冒风险的胆识。 成就感:指不甘守成,要更上一层楼的进取心,是指要把工作的规模做大,质量做新,有超越前人、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的雄心壮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成就感,只把工作当作差事去应付,就会缺乏动力,不可能去创新。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对消费者保持一种成就意识和超越意识,这样才有可能去创新。

危机感:指对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面临威胁的一种忧患感和抗争意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不进则退,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使学校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向前发展。

新意感:从心态上来说,是指不愿意简单重复旧的行为模式、观念和方法,总想在新思想上有所作为,心态是新的,愿意接受新的东西;从行为上而言,指对新理论和新经验保持敏感,愿意研究和接受。

敢冒“一识”:是指敢冒风险的胆识,指领导者有这种可以将新理论、新经验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进行尝试的一种冲动,敢于和善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实验,同时不怕失败。但现实是许多校长在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时雄心勃勃,总想做出点成就,但等到工作较稳定或尝遍困难的滋味后,学校工作变为一种不得不应付的公事,胆子越来越小。因此校长应该反思一下,如果一所学校长时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来,此时就需要考虑学校领导班子在精神状态上是否已经老化。

(2)本着“诚”的精神。

在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时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做,本着真心为公众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搞一时之秀,要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3)进行两种分析:环境分析和需求分析。

办学特色的属性之一在于对环境的适应,对学校而言,一方面包括了解和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的趋势,如国家在政治和教育中提出的新政策、新主张、新理论,社会变动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等等,这些我们都应该进行分析。适应环境同时还包括对校内外公众需求的分析。办学特色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合理要求,一旦脱离了社会的要求就可能变得曲高和寡,没有多少人来响应,这种特色就没有生命力。这里可以作个比喻,把国家的政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比作天,而把广大公众的需要比作地,有了天才有了方向,有了地才能站得住脚,所以办学特色就要顶天立地,有国家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做指导,但另一方面来说,一定要立足于广大公众的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特色才能是扎扎实实的。

此外,不能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对学校的需求和学校的能力进行分析,来论证特色实现的可能性。学校的需要是指按照教育归类的要求,学校的发展应创造什么条件,优化什么样的素质,获得什么样的资源,这种资源的获得和条件的创造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这些工作就可能导致产生一种新的特色。因此特色并非脱离能力和实际的需要而刻意创造的,有时是按我们的实际需求逐渐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例如天津市沽北区的红心小学,既是天津市书法特色学校,又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该校在文革中为解决当时学生升初中难的问题,由小学老师带教初中,教学质量十分不理想。在80年代前后,该校的“带帽”初中的职能被取消,重新恢复为小学。恢复后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处,校园环境被严重破坏,且教育质量跟不上,家长也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因此,校领导认识到只有改善家长的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教育,于是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成立后不仅改善了家长的素质,而且逐渐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共同体。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耐心,该校还开设了书法课程,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使学生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教师也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粉笔字,形成一种办学特色。此项活动不仅稳定了学生的耐心而且培养出了一批小书法家。因此在建设学校特色时,除了对社会要求做分析之外,一定要对自身的需要和实际能力情况做出分析,不立足于自身的需要和能力基础之上的特色只能是昙花一现。

三、创建学校特色的三个阶段

(1)选择和孕育阶段。

这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筹划和选择特色项目,对特色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很多东西是教师和学生创造的,这些东西能否提升上来,如学生的小科技创作活动,有些学生有创新,但是从这些创新中能否看出

普遍学生的潜力,把它普遍推广到学生的整体中去,在这个问题上作为教育者应该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要有这种抓住特色,抓住观念的敏感性。

(2)组织和发展阶段。

指特色项目的探索、落实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完善组织、提供保证,有序的完成每一项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是所有教职工的责任,所以有必要对特色项目的指导思想、活动过程、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讨论,以便减少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思想上的阻力,获得内部的一致。负责项目实施的负责人,要随着项目的进展,深入的进行一种理论思考,在这种理论思考的基础之上还要确定操作性的规范,将其变为一种标准化的执行程序,然后有条有理的来执行整个项目。在发展特色项目时还要注意建立和健全组织体系,有了组织才能责任落实,特色项目才能获得人力资源的基础。因此对于特色项目一定要大力培养管理者,培养教师。此外还需要寻求信息和政策的支持,有了创造的自由,才有创造的支持,才可能产生特色。

(3)完善和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特色进行评价,找专家等人进行挑问题,在挑问题的基础上对规则进行总结,变成规范性的东西。这种规范性的东西不能做得太琐碎,如果太琐碎就失去了创造性,不能发展。然而没有规范性,没有要求,特色就会自身自灭,因此必须制定规范,特色才能持久的发展。

案例讨论: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

案例引入:

崇光国际学校是某大城市开发区的一所混合型学校,建立于1990年。该开发区于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很快,世界知名企业有几十家在此。许多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纷纷加盟该地区,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这个趋势,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大力开发商品房,房价适中,吸引了许多本地和外地的人来购房,该地人口急剧膨胀,源源不断的吸引了大学生和科学技术人员来这里工作、安家。

由于人口素质较高,该校应运而生。该校根据人员的组成情况,设计成“一校二制”的结构,分为中国学校部和外国学校部。中国学校属于公立学校性质,由当地教育局拨款,实施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国际部属于民办体制。中国部不收费,属于义务教育。国际部学生每年一万美元,高中部的价钱更高。该校教育教学比较规范,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小学和初中教师,质量在全市中等偏上,并有很多外籍教师,学生水平比较高。家长都强烈要求学校办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