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文本解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文本解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cf237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4

《背影》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 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 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 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 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 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 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 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 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 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 作者的家庭, 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 “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 先是“赋闲”, 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 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 前途渺茫, 谋事艰难, 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 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 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 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 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而且父子互相体贴, 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 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 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

1916年, 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 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 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 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几乎与此同时, 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 祖母的去世, 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 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这时, 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 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 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 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

叶, 一派萧条的景象。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 心情十分沉重。

办完祖母的丧事, 朱自清要回北平, 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 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 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 囊空如洗, 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与父亲的穿戴形成对比的是, 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这件大衣是父亲托人定做的, 并亲自为儿子铺在座位上, 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其爱子之心, 从中可见一斑。

1925年10月, 朱自清写下了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 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 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 即挪坐到小椅上, 戴上老花眼镜, 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 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2、文题诠释

《背影》(线索)充当文章线索, 起贯穿全文的作用;(主题)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情。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细致的刻画人物, 集中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文中作者对父亲语言的描写惜墨如金,只有四句话,但寥寥数语却取得绿叶衬红花的效果,使\背影\更鲜明,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3、主旨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 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 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 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 照料他上车, 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 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 把父亲对儿女的爱, 表达得深刻细腻, 真挚感动, 从平凡的事件中, 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4、内容解读

《背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都喜欢选它, 可大多数都是“掐头去尾留中间”, 只对父亲买橘子的描写浓墨重彩, 前面写父亲送“我”去车站, 后边写“我”读父亲来信时的感动, 都被省略或者淡化了。我承认, “买橘子”是文章的精彩, 应该重点学习的, 可我更认为, 《背影》这篇文章的最精彩之处应该是“父亲把一个大学生的儿子当成小学生来爱, 儿子却不领情, 而父亲的行为最终却感动了儿子。”前面写的“我”的“不懂事”, 接下来是父亲买橘子时的感动和分别的不舍, 结尾写读来信的热泪盈眶, 父亲用他的不变的爱感动了儿子, 这种用情节抒情的写法一点也不逊色对父亲的直接描写。这样看来, “掐头去尾”式的阅读, 并没有真正“读懂”这篇经典之作中情节和情感的跌宕, 也没有更深入的理解父亲的爱在儿子心中的作用和分量, 更没有欣赏到文章的整体美。《背影》的思路会给学生写作相关文章以很大的启迪, 语文老师是有责任做到这一点的。

在具体描写中, 文章不空喊父亲对“我”是多么爱, 而是写他爱儿子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在学中文中做不到的。一到南京, 父爱就浓浓地刻画了出来。在“说定不送我”时, 他是“再三嘱托”“甚是仔细”, 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 说“他们去不好”, “终于”决定自己去送我。看似平凡的语句, 却是父亲爱子之情的真切表现, 而这时, “我”却不理解父亲的心情。在车站父亲忙着讲价钱, 送“我”上车后又反复的嘱托, 在父亲的殷勤的爱心前, “我”却觉得他迂腐可笑。这是文章情感的第一次波折。

买橘子的描写是文章的重点, 先写父亲的外貌和地形, 突出他过去很难。文章不直接写父亲艰难, 而是写父亲努力的样子, 写他艰难的表现, 刻画的细致感人。面对父亲艰难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 “我”被父亲感动了。这是情感又一次波折。买回橘子后父亲“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扑扑”衣服上的泥土, 给儿子买完橘子是多么轻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哩, 再也找不到了”, “等”写出了分别时久久注视父亲的背影, “再”写出看不见父亲背影后还在人群中努力地寻找着, 依依不舍之情形象地写了出来。这是作者理解了父亲, 被父爱感动, 是文章情感的第三次波折。最后, 读着父亲的来信, 想着父亲生活的不易, 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给“我”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 这是对父亲的思念, 也是文章感情的升华。

5、结构分析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 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 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 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 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 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 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 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6、写作特色

①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

作者用“背影”这个一般人通常想不到的事物, 将本文的“中心”, 也即作者所要表现的“父爱”具体化, 使读者在感到新奇的同时, 更感受到了一种震憾。作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 是将文中内在的中心借“背影”两字贯穿全文, 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②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

整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 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本文所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连串细小的事情, 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 但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 用朴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 表达父子间的深情。如写父亲“攀”“缩”“倾”的爬月台的动作, 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的无限感动, 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之中了。又如父亲买橘子回来, 离开前, 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父亲的背影找不着时, “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