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cf700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f3

抚顺市协作校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来源:学科网]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

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 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C.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 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 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愍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注】①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 臧:仓库 .B. 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辍:停止 . C.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 患:忧虑 .D. 无贵贱一与文等 等:等级、次序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B.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C.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D.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在薛邑,招揽了很多门客。对门客他关怀备至,不但“舍业厚遇之”,还慰问他

们的亲戚,派人送去礼物。

B.齐湣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想要让孟尝君为秦相,被大臣阻止。于是秦昭王将孟尝君囚禁起来,企图杀掉他。

C.孟尝君礼贤下士,对门客一视同仁,门客们也愿为他效犬马之劳。这次他能从秦国脱困,他门客中的“能为狗盗者”和“能为鸡鸣”者出了大力。

D.司马迁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鸡鸣狗盗”的故事,侧面衬托了孟尝君待客的尽心竭力,凸显了孟尝君“好客喜士”的形象特点,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5分)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宋)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

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墅:村舍。②庾郎:南朝梁代文士庾信,十五岁即为梁太子讲读。词中泛指离乡宦游的少年才子。

8.“雨后江天晓”在上阕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9.词末尾的“老”字和前面的哪些字眼相照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来源:学科网ZXXK]

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⑶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