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毕业论文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风机毕业论文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7e375fc87c24028905fc328

图5叠簧式减振器

图6叠簧式减振器原理图

在这种结构的传动系统中,齿轮箱的重量主要由低速轴来承担,减振支撑主要承受低速轴传递的扭转载荷,因此其所承受的载荷为。

依据齿轮箱载荷的特点,减振支撑的垂向(ZN)刚度大,则扭转刚度大;其他方向刚度应尽量小。

在齿轮箱支撑两端各有一个调节装置,通过调整螺栓可实现对齿轮箱安装高度的微调,以避免系统出现过约束,使齿轮箱与主轴连接处受附加弯矩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调整减振支撑整体的刚度性能以实现产品的变刚度设计。

根据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的工况与所承受载荷的不同,可以调整橡胶的硬度和预压缩量。这种齿轮箱弹性支撑具有出色的阻尼及减振性能,可大大减少结构噪声的传递,承载大,且安装方法简单,更换方便。

2.液体复合齿轮箱减振支撑

液体复合齿轮箱减振支撑即可用于三点支撑系统中,也可以用于四点支撑系统当中。液压减振支撑是在叠簧式减振支撑的基础上,并结合液体流动时优良的阻尼特性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减振支撑的橡胶弹性体的外形结构和叠簧式减振支撑类似,皆采用金属橡胶复合结构,内部设有压力膜(橡胶),腔体,密封机构,液压管路等,如图7所示。

7

图7液体复合减振器

齿轮箱一侧的减振支撑上弹性体与另一侧减振支撑的下弹性体通过液压油管连接在一起,如图8所示。当齿轮箱发生振动,齿轮箱支撑受载其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液体在上、下腔体之间流动产生阻尼,消耗振动能量,达到衰减振动的目的

图8液体复合减振器原理图

液体减振支撑在正常状态下,当齿轮箱受扭转载荷MXN时,左侧上弹性支撑和右侧下弹性支撑承载,两橡胶弹性体的体积同时压缩,腔体体积减小,管内压力急剧增加,从而扭转刚度KM也随之大幅增加。当齿轮箱受垂向载荷FZN时,左右两侧的上弹性体同时承载,两下弹性体同时卸载,因此两上弹性体的液体流向下弹性体,主要通过橡胶的垂向变形来承载,从而垂向刚度KZN较小。当齿轮箱受水平载荷FYN时,则主要是通过橡胶的剪切变形来承载,因此产品水平方向的刚度KYN非常小。液体复合减振支撑三个方向的刚度性能曲线如9图所示,正是由于液体复合减振支撑这种独有的刚度特性,所以在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9液体复合减振器的刚度性能曲线

8

与叠簧式齿轮箱减振支撑的性能相比,在获得相同的扭转刚度的情况下,液体复合减振支撑的垂向刚度小,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由于安装所产生的过约束对系统的影响,这种减振支撑也是齿轮箱减振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四、总结

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多采用三点式或四点式支撑系统。在三点式支撑系统中根据载荷的特点与系统的要求可采用轴瓦式减振支撑或者液体复合减振支撑,采用这种结构的风力发电机组,其齿轮箱载荷较复杂,对齿轮箱的要求较高。在四点式支撑系统中可采用叠簧式减振支撑和液体复合减振支撑,采用这种结构的风力发电机组,其齿轮箱载荷比较简单,齿轮箱的维护成本较低。风力发电机组中齿轮箱减振系统的选择与设计应根据具体的载荷形式来定,并依据载荷的大小、特点和减振的要求来确定减振支撑的性能指标,以实现最佳的减振效果。

9

参考文献:

[1]易良集.简易振动诊断现场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钟秉林,黄仁.机械故障诊断学[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丁康,李魏华,朱小勇.齿轮及齿轮箱故障诊断实用技术[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张来斌,王朝晖,张喜延,樊建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方法[D].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5]徐敏,黄昭毅设备故障诊断手册[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6]李俊峰,王仲颖,马玲娟,等. 2008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7]Tony Burton等著,武鑫等译. 风能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郭建. 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9]赵熙雍,张亚新. 金属橡胶液体复合弹簧的发展和应用[J]. 机车电传动,2002,

[10]韩坤,谢歆,季翼鹏,陈国柱. 大功率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直流侧电压复合控制策略[J]. 机电工程,2009

10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甄亮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立东 2014年10月10日

11